印度将国产火箭炮部署边境高原地区,对于印度军队而言是能够起到壮胆的作用,对于对手而言则不削一顾。对于印度军队一水的进口武器装备,印度国产火箭炮确实算是一件稀罕物件,毕竟印度军队中的国产武器并不多,而且是能上高原的“远火”。那么,印度国产火箭炮性能如何呢?
印度的国产火箭炮应该是指“皮那卡”火箭炮,别的也没有听说过。印度给武器装备命名非常讲究,从“英萨斯”步枪,到航母都是冠名历史因素,这款“皮那卡”火箭炮就取名于印度的史诗《摩诃婆罗多》,是一种威力强大的武器,其实印度就没有历史,总是什么都往头上戴,佛教、瑜伽都不是印度发源的。
“皮那卡”火箭炮应该是在1983年提出想法,于1986开始搞,注意!此时的大国搞的大口径火箭炮也是刚刚进行时间不长,所以,印度国产火箭炮研发时间并不算很晚,只不过是它的水平不行,差距越拉越大了。1998年左右,印度的国产火箭炮进行了试射,结果让印度有点不好意思。
正常情况下,研制一款武器都会先提出一个性能要求,这个要求要结合自己的几斤几两来确定,不能盲目追求性能先进。
印度的“皮那卡”火箭炮的性能要求其实并不高,很切合实际,为什么还说印度有点不知道几斤几两呢?根据这款火箭炮的口径来说,这个性能要求不但不高,而且有点低,可是根据印度的能力而言,印度提出了性能要求就高了。
“皮那卡”火箭炮口径达214毫米,属于大口口径火箭炮范畴。有12个定向管,采取了分两组布置,火箭弹发射筒被安装在印度国产“塔特雷”815式8×8越野卡车底盘上。
火箭弹的长度约4.95米,注意其发射筒长度低于火箭弹长度,这是一个严重的缺点。我们不赘述其细节,重点讲讲其性能水平。
印度给出的设计指标,也就是设计性能要求是:最大射程为40~45公里,圆概率误差不超过射程的1%到2%(40公里时400~800米),一次齐射时间不超过50秒,再装填时间不超过5分钟等,这个性能要求在当时算是不落后的。
结果是,最大射程不超过38公里,圆概率误差超过4%。于是就出现了印度政府要求入役这款火箭炮,印度陆军死活就是不要。
2005年左右,《印度时报》援引“皮那卡”火箭炮生产厂家官员的话报道说,它们决定按照俄罗斯出售给印度的“旋风”火箭炮的火箭弹技术,为“皮那卡”火箭炮研制火箭弹。也就是说,印度准备为“皮那卡”国产火箭炮改产俄罗斯的火箭弹。由此判断,印度国产火箭炮的火箭弹研发并没有成功,否则,按照印度一惯的武器装备研发作风,只要不太离谱、说得过去、大概齐、差不多都算是研发成功了。我没有瞎说,“光辉”战斗机、“阿琼”坦克、印度国产防空导弹都是这样的,并且都入役了。
印度随后对“皮那卡”火箭炮开始改进,据说射程达到了40公里,圆概率误差达到了2%~3%(800~1200米),定型编号是“皮那卡”MK1版本;随后印度又推出了“皮纳卡”火箭炮MK2版本,据说试验中出现了75公里的最大射程,不过,这个数据引来怀疑。随后,印度又开始了“皮那卡”MK3版本的研发,将射程提高到90公里,印度的目标是要达到120公里以上。此次印度部署到高原地区的应该是是“皮那卡”MK2版本。
印度国产火箭炮的性能特点:射程远近到不重要,主要是精度差,无法做到相对精准打击,依然属于覆盖式的命中精度。印度的“皮那卡”MKI版本是无控火箭弹,虽然其MK2版本据说使用了有限的制导模式,但从其圆周率误差2%~3%的数据来看依然是无控火箭弹。
其二是火箭燃料与火箭发动机技术差距太大,印度的航天火箭发动机的技术就落后于此。印度运载火箭重量很大,载重量却是最低的。问题在于火箭发动机比冲小,(比冲是指火箭引擎燃料利用效率的一种描述,火箭发动机单位重量的推进剂产生的冲量就是比冲!其标准国际单位“米/秒”),火箭发动机比冲小,射程就上不去。印度的“皮那卡”火箭炮的火箭弹是比火箭炮定向管长出一截的,原因是,印度火箭弹要达到远射程,就必须增加固体燃料量,而印度火箭固体燃料技术落后。同重量的固体燃料,别人可以达到100公里以上的射程,印度只能达到70公里甚至更低的射程。
为什么不加大口径呢?还是印度的技术水平问题,“皮那卡”火箭炮口径214毫米,加大到300毫米理论上是可以的增加更远射程的。可是口径大了,重量也大了,空气阻力也大了,印度目前还没有搞明白,也没有适合的火箭发动机,怎么办?只能是不搞呗。
由此可见,印度的“皮那卡”火箭炮和其它大国的火箭炮技术差距很大,不论是射程,制导模式,命中精度都没有可比性。所以,印度即便是把国产火箭炮部署到高原,也是别人的靶子,去当陪练的。
(以上是兔哥哨位个人观点,欢迎关注兔哥哨位,欢迎探讨评论,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