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配件信息网新能源汽车配件信息网新能源汽车配件信息网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中国(盐城)国际汽车零配件博览会(盐城国际会展中心车展)

广告位,电脑和手机可分别设置,可放任何广告代码

中国(盐城)国际汽车零配件博览会(盐城国际会展中心车展)

1. 盐城国际会展中心车展

是三家公司(东风、悦达、起亚)三方的合资企业。东风悦达起亚(即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资的轿车制造企业,成立时间为2002,总部位于江苏省盐城。

1986年7月,起亚汽车同美国福特汽车签定了产权合作协议。2001年11月27日, 东风、悦达、起亚三方在北京签署合作协议。2017年,东风悦达起亚旗下产品KX7在六朝古都南京上市。

2021年4月19日,上海车展,东风悦达起亚发布无边框新LOGO,并携智跑Ace、第四代嘉华、EV6三款全新车型,以及凯酷、2021款K3、傲跑等热销车型亮相上海车展。

2. 盐城国际会展中心车展时间2022

K2的产地在江苏盐城合资车,技术是韩国的,配件原材料都是中国的,生产组装也是中国的。K2的产地在江苏盐城 希望对你有帮助起亚K2是合资车,技术是韩国的,配件原材料都是中国的,生产组装也是中国的。K2的产地在江苏盐城是国产车

东风悦达起亚K2于2011上海国际车展期间推出,于2011年7月份正式上市,与在2011年3月份上市的K5一起组成K系列征战国内市场。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系由东风汽车公司、江苏悦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韩国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共同组建的中外合资轿车制造企业。k2属于合资车。

3. 盐城元旦车展

由江苏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代工生产。

公司成立于1992年9月,地址位于盐城市经济开发区希望大道南路1号3幢。

公司经营范围:乘用车制造,设计、开发乘用车,乘用车零部件制造、批发、零售,提供相应的售后服务,整车及零部件进出口销售,汽车技术服务、汽车技术咨询、汽车信息服务等。

4. 盐城国际会展中心车展时间表

12月1日盐城车展在盐城市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会展会场有几十个品牌汽车参展,这些品牌车中还有系列车型,少的七八种,多的十几种,汽车的价格从十几万到上百万一辆,品种多样,国产的进口的应有尽有,总体都是大品牌的,燃油车、电动车也是各式各样,总体质量好。

5. 盐城国际会展中心车展几点开始

东风日产,是中国东风汽车公司与日本日产汽车公司的合资企业,创立于2003年6月9日,注册资本167亿元人民币,是迄今为止中国汽车行业合作规模最大、合作领域最广、产品最全的合资项目。目前,东风日产拥有员工7000余人,从事乘用车的研发、采购、制造、销售、服务业务。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拥有广州花都和湖北襄樊两个生产基地,由冲压、焊装、涂装、总装、树脂五大车间组成。自诞生之日起,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就立志成为中国乘用车市场的最佳品牌之一。覆盖包括小型车、中型车、大中型车、MPV、SUV等领域。

  企业介绍

  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原为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乘用车公司)成立于2003年6月16日,位于广州花都。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以广州风神汽车有限公司为基础,是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最具发展潜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拥有花都和襄阳两个工厂,年生产能力25万辆,员工近5000人。公司产品为2升级“蓝鸟”和“阳光”,2.3升和3.5升级“天籁”,1.6升级“颐达”和“骐达”轿车。公司现拥有251家供应商和超过430多家经销商。

  自2000年广州风神汽车有限公司运作至今,公司已累计销售22万余辆轿车。2005年上半年,公司共生产轿车63962辆,销售66476辆,较去年同期增长120%,呈现良好的上升势头。公司全体员工正积极努力,为在2005年实现产销超过15万辆的年度目标而努力。2005年6月,公司创出16353辆的月销量历史最高纪录。

  作为广东省十大重点工程项目之一的公司15万辆生产能力花都新工厂于2004年5月正式投产。该工厂占地94万㎡,拥有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和树脂五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国内一流。新工厂一期投资18亿元人民币,18个月竣工投产。目前,花都工厂生产的产品有“阳光”和“颐达”轿车,新产品“骐达”已于2005年7月29日投放市场。

  公司襄阳工厂占地45万M2,拥有冲压、焊装、涂装、总装、树脂五大工艺,年生产能力10万辆,目前正在生产,其产品质量已达到日产本土水平。

  占地20万平方米,投资3.3亿人民币的乘用车研发中心已于2004年12月6日在花都开工建设,按计划将于2005年底建成主体部分并投入运营。2004年12月21日,乘用车发动机工厂正式开工,该发动机工厂占地36万平方米,总投资30亿元,将建成一条集铸造、加工和装配为一体的生产线,生产4款乘用车发动机。

  根据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中期事业计划,至2007年,乘用车公司年产销将达到30万辆,并陆续向市场新增投放4款产品,逐步形成高档、中档、经济型轿车和MPV的全系列产品覆盖,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公司将以“不断为消费者提升价值”为经营宗旨,追求品牌认知度和顾客满意度的国内领先,争取早日成为中国最佳汽车品牌之一。

  企业历史

  日产的历史

  日产是日本三大汽车制造商之一,也是第一家开始制造小型datsun轿车和汽车零件的制造商。公司十分着重技术的研发,从1980年代起,日产便坚持将其销售额的5%用于产品研发。目前日产旗下拥有众多高级轿车品牌,诸如infinity(无限)、cefiro(风度)、cedric(公爵)等等。车坛有“科技的日产、销售的丰田”的说法。这一说法将这家全世界第四大汽车厂,予以了明确的定位。

  1933年12月26日,由日本产业公司出资600万日元、户田铸物公司出资400万日元,成立了注册资本1000万日元的'汽车制造股份公司'。两公司的社长鲇川义介新任新公司社长。在1934年5月30日举行的第一届定期股东大会上,汽车制造股份公司更名为'日产汽车公司',同时,由日本产业公司接收了户田铸物持有的该公司全部股份,'日产'正式成立了。

  在当时的日本、汽车工业是其他机构都不愿意做的事业,就连三井、三菱、住友这样的大财阀都不愿涉足。理由很简单:谁都无法承受每年2500万日元的亏损压力。为此,鲇川义介已经做好了五六年内每年亏损2500万日元的准备。当然,这种魄力与他手下被称为日产康采恩的日本产业集团的强大支持是分不开的。日本产业是鲇川义介将久原矿业改组后于1928年出资5000万日元创立的控股公司,其麾下拥有日本矿业、日立制作所、户田铸物等企业。为了能够与美国的轿车工业相抗衡,高瞻远瞩的鲇川义介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日产汽车这一日本第一家真正的汽车企业的建设之中。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日产的发展受到了战争的严重影响。1945年9月,美军司令部规定,禁止轿车的生产。直到1947年6月,才开始允许利用库存零部件每年组装排量1.5升以下的微型轿车300辆、大型轿车50辆。可以说,1947年是日产汽车形势最为危急的一年。由于当时正值通货膨胀和物资统管时期,公司的赤字和债务与日俱增,同时,由于金融机构的融资制度进一步变严,银行贷款也受到了限制,使日产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为了突破危机,11月,日产成立了突破危机运动总部,下设7个分组。结果nissan车从10月份的155辆上升到11月的230辆、12月的430辆;初步扭转了公司经营的不利局面。

  1952年,日产与英国奥斯汀汽车公司开始进行技术合作,开发出达特桑210型车,其后,开始了日本首次向北美的汽车出口。达特桑210一经推出就在竞争激烈的澳大利亚拉力赛中勇夺桂冠,展示了与国外名车一比高低的决心。当时,日本轿车的需求505为出租车,45%为政府机关和公务用车,私人用车很少,同中国的情况十分类似。为了确定公司未来的市场发展方向,日产开始了大规模的市场调查,分析了用户的需求。虽然达行桑是深受顾客欢迎的车型,但它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于是,对它的操纵性、耐久性和整体风格都做了很大的改进。

  1957年制作完成数台样车,在强度、振动、噪音等方面进行了极为严格的测试。在美国,日产对达特桑210进行了试验,同时开发1.2升发动机以增加其出口竞争力。经过大量的工作之后,蓝鸟310诞生了。1959年蓝鸟1000、蓝鸟1200同时在全国上市,出现了持续旺销的局面。可以说,详尽的市场分析、精细的技术开发加上完善的促销手段使蓝鸟一举成名。

  随着经济自立体系的完善,1952年日本加入了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55年加入gatt。在汽车工业领域,于1961年首先实行了卡车、公共汽车的自由化。在此期间,轿车备受关注,日本政府决定到1964年底实现轿车自由化。在这种背景下,各公司纷纷降价抢占市场使得各公司收益普遍下降,汽车业界重组呼声日渐高涨。1964年,日产已经在世界汽车界排名13。为了进一步壮大实力,1966年4月20日,日产与prince汽车工业合并。使公司达到拥有资金398亿日元、员工3万余人、月产能力6万辆的规模。并且在公司经营项目中增加了火箭与纺织机械。又新增了gloria、skyline等4个系列的轿车和9个系列商用汽车,使得日产拥有10个系列轿车和23个系列商用车。

  1955年以后,日产亦逐步把出口业务作为企业发展的支柱。1958年日产的出口不足3000台,而到1963年出口已达4.5万台。到了1966年,公司在坚持扩大出口的基础上,提出了扩大出口方式的新思路;不是单纯的扩大出口,而是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着眼于提高竞争力,采取与市场相适应的经营策略。在市场开拓上,日产主要针对发达国家,50年代后期进入美国市场,60年代初期进入欧洲市场。1966年,日产在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公开征集车名,引发了私人购车的热潮,从848万应征信中选定的'sunny'终于成为一代名车。

  整个70、80年代,是日产汽车公司业绩突飞猛进的时代。1971年枥木工厂全面投产;1977年,九州工厂投产并且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工业用机器人;1978年,日产在汽车尾气排放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将hc、co缩减至1/10,开发出'双插头速燃方式'等三项尾气净化系统,统称为naps;1980年和1984年,位于美国和英国的日产制造公司成立。1981年,日产技术中心建成。1983年,在西班牙日产motor iberica公司开始生产日产途乐。同时,在美国的日产研究开发公司也正式成立。80年代末,日产汽车开始其获奖历程:pulsar、exa、langley和liberta villa荣获86-87年度日本最佳汽车奖。silvia获88-89年度日本最佳汽车奖。

  整个90年代的日产,是颇值得回味的10年。1992年,march成为首次获得欧洲年度名车奖的日本车。该车是在英国日产制造公司生产的英国第二种当地生产汽车。同年,美国日产制造公司亦开始生产美国第三种当地生产汽车'altima'。1993年,西班牙日产moror iberica公司开始生产新型四轮驱动车terrano ii,1994年投产mistral并返销日本。截至1996年,日产海外公司产量已经突破1000万辆。1999年是最值得纪念的一年,日产与雷诺的合并轰动了世界。其间,各种传闻不断。但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就是日产拥有的先进的技术开发能力与雷诺在产品开发、造型设计以及成本管理的长项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优势互补。日产在欧洲和南美等地将进一步拓展市场,使集团公司的全球占有率提升至9.1%,成本效益渴望达到3900亿日元。

  东风的历史

  东风汽车公司始建于1969年,是中国汽车行业三大集团之一。主要制造基地分布在十堰、襄阳、武汉、广州、盐城等地,公司运营中心与2003年9月28日由十堰迁移武汉。主营业务包括全系列商用车、乘用车、汽车零部件和汽车装备。截至2003年底,公司总资产达636。8亿元人民币,净资产为273亿元人民币,员工总数为11。2万人。

  进入新世纪,东风汽车公司着眼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按照“融入发展,合作竞争,做强做大,优先做强”的发展方略,不断提高经营质量,经营规模跃上新台阶,国际合作提升到新水平,步入了融入国际合作的新台阶。全面合资重组后,东风的体制和机制再次发生变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国际惯例,构建其较为规范的母子公司体制框架,东风公司成为投资控股与经营管控性的国际化汽车集团。

  东风汽车公司构建了完整的研发体系,在研发领域开展广泛的对外合作,搭建起全系列商用车、乘用车研发平台及其支撑系统,进一步完善了商品计划和研发流程。东风将在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强化自身研发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经历全面合资重组之后,东风以良好的发展态势站在一个跨越发展的新起点。东风将紧紧抓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内汽车市场持续走强的历史性机遇,力争通过五年的奋斗,实现产销规模、经营效益和员工收入三个翻番,将年产量提升到170万辆,销售额提高到2000亿元以上,综合市场占有率提高到20%,把东风建设成为自主、开放、可持续发展,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集团。

  东风日产的诞生

  2002年9月19日,东风、日产正式签署长期全面战略合作协议,这一天,中国汽车工业迄今为止最大的中外合作项目宣告诞生。这一天,改变了中国汽车工业的竞争格局和发展道路。

  日产总裁戈恩首次来公司访问

  2002年2月22日,被业界称为管理奇才、成本杀手的日本日产公司总裁卡洛斯戈恩首次来到东风公司总部所在地——十堰。戈恩此行旨在为双方即将展开的全面合作做前期考察。于1999年从法国雷诺走马上任日产总裁的戈恩,仅用三年的时间,就成功实施了日产复兴计划,把日产带进世界十大汽车公司行列,接下来的“180计划”中,中国市场被摆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寻求一家有实力的中国汽车公司进行全方位合作,是日产一项关键性的战略目标。而东风公司要实现跨跃式发展,则必须利用外资来改造十堰、襄樊老基地,并以国外企业的成功经营模式来提升其综合竞争力。相同的经历、共同的利益和需求,再加上风神的成功运作,为东风日产全面合资铺平了道路。匆匆两天的行程,戈恩马不停蹄地察看了东风公司技术中心、总装配厂、柴油发动机厂、汽车试验场等地,对东风公司有了直观而深切的感受。

  东风日产联合参展

  北京车展

  2002年6月6日,第七届北京国际汽车展在京开幕,本届车展是中国入世后举办的第一次大型车展,国内外汽车巨头纷纷派驻豪华参展阵容。日产总裁戈恩也亲自率团参展,戈恩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市场将成为日产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之一。日产此次展出了三款新车,其中就有风神公司的尼桑新蓝鸟轿车,敏感的记者们注意到:一向自称由日产提供技术支持的风神轿车,这次干脆改名换姓,直接称呼风神三号为尼桑新蓝鸟,原有的风神商标也换成了尼桑商标。东风风神公司生产的轿车正大光明地摆在日产的展台上。东风日产的联合参展预示着双方的合作进入了一个更深的层次。

  东风日产签署长期全面合作协议

  2002年9月19日,金秋时节的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迎来了东风与日产两位巨人的牵手,当戈恩与公司总经理苗圩紧握双手的时候,它宣告了东风公司历史上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而外界关于东风日产推迟合作的种种传闻也在此时不攻自破。按照协议,日产将直接投资85.5亿元人民币,东风以对等的资产入股,合资重建注册资金达171亿元的“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这是国内首家拥有全系列卡车、轻型商用车和乘用车产品的中外合资汽车公司,也是迄今为止中国汽车行业规模最大、层次最深、内容最广泛的对外合资项目。国家资产管理委员会主任李荣融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诗为这次合作做了评价和注解。这一纸协议改变了中国汽车工业的竞争格局和发展道路,在中国汽车业的未来发展道路中,这一事件所带来的重大影响和历史意义必将逐步凸现。

  主辅分离成立十堰管理部

  为使东风有限能够轻装上阵、以精干高效的主营业务来参与国际合作,2002年12月26日,东风公司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主辅分离工程——十堰管理部宣告成立。剥离辅业标志着东风公司成功实现了主业国际化、辅业社会化。借助合资对辅业和人员进行重组,从整体上提高了企业资产动作效率和劳动生产率,这为国有企业破解“企业办社会”的难题作了有益的探索。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2003年6月9日,新的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在武汉举行创立大会,国内最大规模的中外合资汽车公司宣告诞生。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的成立,是东风公司实施“融入发展竞争合作”的新世纪发展战略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凝聚着全体东风人奋发图强、追求跨越式发展的胆识和梦想。借助日产多智能的管理、丰富的产品、广泛的技术和全球化的品牌优势,东风公司将加速主业调整、优化升级,改造十堰、襄阳老基地,形成国际竞争能力。纵观国内的汽车合资项目,东风是唯一一家跨入世界六大汽车公司核心层进行合作的中国企业。东风与日产的合作是集团对集团的合作,将来在日产——雷诺体系中的位置非常重要。首先是把新东风改造成一个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最终是在国际大背景和日产——雷诺、东风战略联盟中承担国际市场的分工。

  阳光轿车下线、乘用车公司成立

  6月16日,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成立后推出的第一款新车——阳光轿车在广州下线,同时,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乘用车公司宣告成立。阳光是一款适合白领阶层消费水平、切合年轻一代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产品。它具备了优雅时尚的造型、高质感的内饰、卓越的2.0动力,品质远越同级轿车。上市当月即俏销市场,阳光的旗开得胜,为乘用车公司开辟中国市场打响了头炮。NISSAN的品牌市场地位将会得到迅速提升。预计从现在到2006年,“东风有限”将导入NISSAN6款新车型,为未来的市场增添更多的活力。中国轿车市场的高速增长为乘用车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乘用车公司的发展壮大将会提高轿车在东风所占的比例,进一步增强了东风公司的综合竞争能力。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正式运营

  7月1日,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召开首次干部大会,宣告新公司正式投入运营。“东风有限”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中村克己发表重要讲话,他说:新公司的目标是商用车当前要做到30万台以上,长期达50万台,利润率达8—10%。乘用车力争做成中国第一价值的品牌,市场占有率达到10%—15%。为实现这一目标,新公司将在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上狠下功夫。东风有限的正式运营,标志着东风、日产合力打造的这艘汽车巨舰已扬帆出海。面对汽车行业的激烈竞争,我们相信,只要每一位员工不畏变化和挑战,谦虚学习,尊重对方的品牌和文化,发扬敬业和创造精神,有限公司一定能够排除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实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市场的宏伟目标。

  东风有限商用车公司成立

  7月8日,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商用车公司宣告成立。商用车公司是有限公司商用车产品事业部门,业务范围覆盖各类重、中、轻型载货车和客车等,拥有原东风载重车公司、柳汽、杭汽、新汽等14家子公司。员工34000人,资产总额150多亿元,商用车年生产能力近30万辆,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商用车制造企业。商用车公司以进入世

  界商用车前三强为努力方向,公司在继承和发扬东风公司商用车优势的基础上,将吸收日产先进管理模式,引进世界先进的商用车总成技术,全面提升产品竞争力和企业的经营效益,力争成为中国效率最高的汽车企业。

  商用车公司投放2003款新品

  7月16日,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商用车公司2003款新品在武汉面市,这是东风日产全面战略合作的又一重大成果。作为中国中重型商用车行业的领头羊,商用车公司此次推出的“重重型”牵引车系列产品,汇聚当今最新科技成果,凝结了公司科技开发人员近2年的智慧和心血,代表了东风商用车崭新的产品形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产品设计理念。新产品马力更强劲、排放达欧Π标准,牵引质量达30吨以上。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党委成立

  8月19日,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党委正式成立。按照协议东风公司原有的党群工作体系完整进入合资公司,党组织公开挂牌、公开活动、经费纳入预算、人员纳入编制。这在中外合资企业,特别是特大型合资企业中是一个创举。成功破解了合资企业要不要党组织,党建工作该如何开展等重大问题。东风有限内部的党组织不仅能够帮助行政领导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以及劳动争议中的仲裁,而且通过召开党委会这种独特的方式,也为解决企业的复杂棘手问题提供了一个商讨的平台。公司各个层面都可以用这种形式来研究问题,以确保合资公司的良性成长。

  东风有限零部件事业部成立

  8月19日当天,东风汽车有限公司零部件事业部创立。零部件管理部组建于1999年,四年来,东风零部件部历经变革洗礼,主要经营指标连续四年以平均40%的增幅增长,创造了利润翻两番,自销率达30%的“东风零部件速度”。东风与日产在乘用车和商用车领域的全面合作,为零部件参与国际采购体系提供了新的机遇。零部件事业部以建成具有较强开发和竞争能力、能适应系统配套、模块供货和参与国际合作分工的国内一流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为奋斗目标。

  第10万辆NISSAN轿车下线

  8月22日,第十万辆NISSAN轿车在“东风有限”乘用车公司襄阳基地下线。从2000年4月第一辆在国内生产的NISSAN轿车下线到完成第一个十万辆的生产目标,仅用了3年的时间。三年来,风神这匹“黑马”成为行业增长速度最快的企业。2000年生产近3500辆,2001年生产18500多辆,2002年生产达4万辆,销量自去年8月以来,始终高居全国2升级轿车销售榜首。现在,资产总额已由当初的1.3亿元滚动发展到63亿元。一个具有年产15万辆轿车生产能力的新工厂已经在广州花都崛起,明年四月即可建成。第10万辆轿车下线对新成立的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乘用车公司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从7月1日正式运营,仅仅三个多月的时间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今年一至七月,商用车销售达16万辆,其中,中重型商用车国内销量第一,轻型商用车国内销量第二;乘用车销量突破3.5万辆,7月当月销量历史性突破7000辆,六月中旬刚刚下线的尼桑阳光轿车,7月份就售出了3997辆,订单已超过1万台,呈现出强劲的销售势头。

6. 盐城汽车展会

1914年

范旭东在塘沽创办久大精盐公司。

1915年

广东兄弟创制橡胶公司成立,生产橡胶牙托与橡胶鞋底,为国内第一家橡胶生产厂。

中国第一家造漆厂——上海开林造漆颜料厂创办,这是国内第一个用工业化方式生产涂料的工厂。

1917年

范旭东等作为发起人注册成立了永利制碱股份有限公司。

1918年

河南省巩县兵工厂在国内首家使用接触法制取硫酸,规模5000吨/年。

1919年

青岛维新化学工艺社(青岛染料厂前身)成立,主要生产硫化黑,被称为“民族染料第一家”。

1922年

范旭东在塘沽创办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这是中国最早成立的私人化工研究机构。

1923年

天厨味精制造厂成立,是中国第一家国人自己创办的味精厂。

1926年

永利碱厂生产出优质的“红三角”牌纯碱。同年,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被誉为“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

1929年

天原电化厂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该厂是中国第一家电解化学工厂,被视为中国食盐电解工业的鼻祖。

得利三酸厂总厂于天津河东建成,是我国首家民办酸厂。

1930年

中央工业试验所在南京成立,试验所初期设立化学组和机械组。

1931年

“永明漆”成为中国涂料工业的第一个名牌产品。

1936年

新疆建立独山子炼油厂,采用单釜炼制原油。

1937年

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南京铔厂硫酸装置建成投产,这是中国民族化工史上的第一座合成氨联合化工企业。

1938年

甘肃玉门开始石油勘探。

1941年

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将侯德榜研究成功的新法制碱命名为“侯氏碱法”。

1948年

东北人民政府接收沈阳、辽西地区各化学工厂,合并哈尔滨油脂厂、酒精厂和吉林化工厂、四平化工厂,组成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化学公司。

1949年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设立燃料工业部、重工业部,石油工业和化学工业分别由这两个部门主管。

1950年

全国范围的对外贸易专业总公司——中国进口总公司成立,该公司为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前身。

新中国自己建设的上海炼油厂年加工原油10万吨的常压蒸馏装置建成投产。

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南京铔厂建成我国首个化肥催化剂生产车间。

重工业部化学工业局在北京成立。

1951年

东北工业部化工局接管大连曹达厂(即大连满洲曹达株式会社)并更名为大连碱厂,产量突破日伪时期最高年产量。

国营第一橡胶厂研制出防弹自补轮胎,并生产600条供中国人民志愿军使用。

政务院第100次政务会议通过了《关于培植橡胶树的决定》,在广东、广西、云南和福建种植橡胶树,海南地区开始军民合力从事天然橡胶种植和加工事业。

重工业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酸、碱、染料工作会议,通过了《关于三酸的决议草案》《关于碱及漂白粉的决议草案》《关于染料问题的决议草案》。

上海病虫药械厂成功投产六六六,标志着我国有机合成农药工业的形成。

锦西化工厂建成我国第一套水银法烧碱生产装置,我国开始有了纯度较高的烧碱。

1952年

中央决定撤销各大行政区机构。原属东北、西南、华东化工局领导的厂矿,划归重工业部化工局领导。

燃料部东北石油管理局将所辖东北地区人造油和炼油企业整编为10个石油厂。次年,东北石油管理局撤销,东北各石油厂划归燃料部石油管理总局。

1953年

重工业部化工局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工业部化学工业管理局(简称中央化工局)。

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以“发字1号文”给侯氏碱法颁发发明证书,有效期为5年,发明人为侯德榜。

401厂首创中国冶炼烟气低浓度制酸工艺。

中国和苏联在莫斯科签订《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发展国民经济的协定》。1954年,苏联政府又增加15个项目,在156个援助项目中,有化学工业、石油炼制、化工及石油设备制造项目13项。

中国石油炼制工业部门第一个专业科研机构——抚顺石油研究所成立,主要从事人造石油和石油炼制的科研工作。

1954年

重工业部化工局提出化学工业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

重工业部成立化工地质矿产公司,负责领导化学工业的地质、勘探和矿山生产建设。

1955年

经重工业部化工局批准,永利、久大两公司实行合并。原永利碱厂、久大精盐厂合并后改称“公私合营永利久大化学工业公司沽厂”。

重工业部化工局颁发重大技术成就奖,其中化工系统有6项。

苏联援建的“156”项目中的三项工程兰州化肥厂、兰州合成橡胶厂、兰州热电站组成的兰州化工区开始施工。

沈阳化工综合研究所研究成功的有机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在锦西化工厂建成年产230吨生产装置,生产出中国第一批有机玻璃。

永利宁厂研制成功C4型中温变换催化剂。1956年经改进成为C4-2,即B104型,1965年获国家科委科技成果奖。

1956年

天津农药厂开始建设,这是中国第一家采用本土技术建设的有机磷农药企业。

兰州炼油厂动工兴建。这是中国第一个年加工能力100万吨的大型炼油厂。

大连碱厂研制出以氨水制备母液循环连续作业法生产碳酸氢铵新工艺,该厂成为中国第一个生产碳酸氢铵的厂家。该成果获国家新产品试制成果奖。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40次会议决定,将原重工业部化学工业管理局、轻工业部医药工业管理局、橡胶工业管理局合并,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学工业部(简称化工部),任命彭涛为化学工业部部长。

永利宁厂自主研发了中国首个硫铁矿沸腾焙烧技术,并以此技术新建两台沸腾炉用于年产8万吨硫酸装置,该项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永利宁厂试制中国第一台多层包扎式高压氨合成塔,经耐压、强度、破裂压力试验,获得成功,该项成果受到国务院奖励。

中华化学工业会和中国化学工程学会合并,成立中国化学工业与化学工程学会(简称中国化工学会)筹备委员会,侯德榜任主任委员。

1957年

从苏联引进的3套氮肥装置之一的吉林化肥厂建成试生产。同时引进的兰州和太原两厂于1958年、1961年相继投产。兰州化肥厂产品为硝铵等,太原化肥厂产品为硝铵和尿素。

立式吸附隔膜电解槽在上海天原化工厂建成,单槽产量提高10倍,电耗降低23%,该项技术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化工部制订了《发展化学工业第二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1958~1962年)》。

吉林肥料厂、吉林染料厂、吉林电石厂三个企业全部或部分投入生产。为此,《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我们要建设强大的化学工业》的社论。

1958年

国家决定建设13家不同规模的氯碱厂,总投资6.45亿元。到1959年,大部分建成投产。

上海润华染料厂红光黄投产,该产品为中国第一个活性染料产品。

南京磷肥厂40万吨/年、太原磷肥厂20万吨/年的粒状过磷酸钙装置分别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国已具备设计、建设大型磷肥厂的能力,由此也奠定了国内现代磷肥工业的基础。

中国第一套16万吨/年联合制碱工业化装置在大连化工厂动工。

中国自行开发建设的2000吨/年氯丁橡胶生产装置在长寿化工厂建成投产,生产出国内第一批合成橡胶。

中共中央批准化工部筹建北京化工学院(现北京化工大学)。

根据国务院关于合成纤维工业发展归化工部负责的原则,经化工部、纺织部协商决定,北京合成纤维厂移交化工部管理。

化工部决定调整勘察设计机构,将氮肥、基本化学、有机化学3个设计院合并,在北京建立化工设计总院。

中国第一个2000吨/年合成氨、8000吨/年碳铵的县级氮肥示范厂在上海化工研究院投入试生产。

锦西化工厂3000吨/年悬浮聚合法聚氯乙烯生产装置建成投产。这是我国第一套聚氯乙烯工业化生产装置。

锦西化工厂年产1000吨苯酚法己内酰胺(即聚酰胺-6纤维的单体)生产装置建成投产。所产己内酰胺经锦州合成纤维厂纺丝成功,命名为“锦纶”。

保定电影胶片厂开工建设。1959年,该厂101车间生产出中国第一批黑白电影正片。

1959年

中国自行设计的58型4.3米顶装焦炉于北京焦化厂建成投产,这是中国此后28年使用4.3米焦炉为主体的炼焦阶段的起始。

1960年

中共中央批准化工部、纺织部党组《关于将人造纤维工业划归纺织部管理的报告》,明确了化学纤维中的合成纤维仍由化工部管理,人造纤维划归纺织部管理。

兰州合成橡胶厂建成投产,生产出国内首批丁苯橡胶。

上海染料涂料所、化工部天津化工研究院涂料室研制成功聚醋酸乙烯类乳胶涂料,标志着建筑乳胶涂料在国内正式问世。

化工部决定将兰州化肥厂、兰州合成橡胶厂等单位联合组成兰州化学工业公司。

中共中央批准成立化工部二局,负责国防化工生产管理工作。

化工部党组作出《关于800吨/年合成氨厂生产建设的决定》。《决定》指出,要增加小化肥厂技术措施以及设备维修、备品备件、原材料的供应。

1961年

中共中央批转中央化肥小组《关于加速发展氮肥工业的报告》。《报告》提出,中央已经决定把加速氮肥工业的发展列为工业支援农业的重要任务之一。

1962年

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年产5000吨的炼厂气裂解、分离装置建成投产,在国内第一次以石油气为原料生产出乙烯。

石油部在北京召开炼油新技术座谈会,决定集中各方面技术力量,独立自主地开发流化催化裂化、铂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和有关的催化剂、添加剂,被誉为中国炼油工业的“五朵金花”。

在国家科委的统一组织下,化工部编制了《化学工业科研1963~1972年长远规划》,化学工程成为中国技术科学门类的一个独立学科。

江苏省丹阳化肥厂建成。该装置连续攻关,突破技术关、经济关,1963年达到设计水平,转亏为盈,为小型氮肥厂实现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经验。

1963年

国务院批准化工部引进以天然气、轻油、重油为原料的石油化工装置16项。分别在抚顺炼油厂、兰州化学工业公司、泸州天然气化工厂等企业开展建设。

江西东乡磷肥厂3万吨/年钙镁磷肥生产线建成投产。1964年,国家科委授予这项成果技术发明二等奖。

国家计委批准建设北京有机化工厂,主要产品为聚乙烯醇。

上海市涂料研究所试制成功306有机氟涂料,应用于火箭发射,为国内首创。

1964年

上海大中华橡胶厂研制出国内第一条9.00R20全钢丝子午线轮胎。

根据中共中央备战备荒为人民和加强三线建设的指示精神,化工部党组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的任务是,突出备战,加强国防化工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化工部成立中国医药工业公司、中国橡胶工业公司,对全国医药工业、橡胶工业实行集中统一领导。

国家计委、国家经委批准化工部第一批三线建设项目。

1965年

化工部调整设计机构,北京化工设计院改名化工部第一设计院;太原、兰州、南京、吉林四个化学工业公司的设计研究院的设计部分,定名化工部第二、第五、第七、第九设计院;淮南化工设计院、中南氮肥设计院、北京化工设计院七室、西南化工设计研究院的设计部分,分别定名为化工部第三、第四、第六、第八设计院。

1966年

化工部化肥公司组织召开“纯碱技术革命会战会议”,这是中国纯碱行业历史上一次空前的大会,老少四代制碱工作者同堂讨论并通过了“纯碱技术革命纲要”,纯碱技术革命会战在中国纯碱工业技术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国家科委、石油部、化工部联合组织顺丁橡胶技术攻关会战,以锦州石油六厂为主要现场,开发成功以丁二烯为原料制顺丁橡胶,并建成1000吨/年顺丁橡胶的工业装置。

1967年

国家计委批准在北京建设东方红炼油厂。

中国自己设计建设的第一座年加工量为250万吨的常减压蒸馏—硫化催化裂化—延迟焦化大型联合装置,在山东胜利油田建成投产。

1969年

国务院批准石油部、化工部和北京市关于综合利用石油气生产化工产品的报告。胜利、向阳、东风、曙光4个化工厂开始筹建,连同东方红炼油厂,组成北京石油化工总厂。

1970年

中共中央批转国务院《关于国务院各部建立党的核心小组和革命委员会的报告》,决定由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合并组成燃料化学工业部(简称燃化部)。

北京染料厂开创了中国合成靛蓝的发展历史,还原靛蓝投入工业化生产。

沈阳化工研究院成功试制出中国第一个内吸性广谱杀菌剂多菌灵,成为中国防治农业病虫害的一个主要品种,中国杀菌剂的重要品种之一。

1971年

燃化部制订《国防化工科学技术第四个五年计划赶超规划草案》。规划提出,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突破重点,攻克难关,迅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拿出产品,满足国防工业的需要。

《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工业学大庆》的社论。大庆油田的开发和建设,是中国工业史上一次伟大的实践。

1972年

燃化部决定成立中国燃料化工成套技术进出口公司,承担燃化部援外成套项目和成套设备的引进工作。

1973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其中燃化部成套引进以油、气为原料的13套大型化肥装置以及4套化纤装置和1套年产30万吨的乙烯装置。

国家计委批准建设乌鲁木齐石油化工厂。

1974年

燃化部向国家计委提出《关于炼油厂布点的请示报告》,安排建设镇海、石家庄、九江等新的炼油厂。

维生素C两步发酵新工艺通过技术鉴定,这项新工艺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

1975年

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燃料化学工业部分为煤炭工业部、石油化学工业部(简称石化部)。康世恩任石化部部长。

1977年

青岛染料厂成功研制生产出3个高档油溶性彩色电影胶片,呈色剂黄5381、品5381和青5381,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空白。

1978年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撤销石油化学工业部,设立化学工业部、石油工业部。任命孙敬文为化学工业部部长,宋振明为石油工业部部长。

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关于引进重油制合成氨装置的请示》,同意再进口3套重油制氨设备,分别建在浙江镇海、新疆乌鲁木齐、宁夏银川。引进的一套以煤为原料的年产30万吨合成氨及配套硝酸、硝酸磷肥装置,建在山西潞城。

镇海石油化工总厂炼油厂、乌鲁木齐石油化工厂炼油装置分别建成投产。

化工部引进30万吨/年乙烯及配套化工装置的合同签字,分别安排建在南京、山东、大庆和上海。

我国自行设计、制造成功容量最大的C47-I型金属阳极隔膜电解槽。

1979年

安徽化工研究院在国内率先开发成功了“水相悬浮压力法”生产氯化聚氯乙烯新工艺,成为全国生产氯化聚氯乙烯的主要工艺。

根据国务院决定,化工部医药局移交国家医药总局,并更名为中国医药工业公司。

化工部、国家物价局发出《关于下放部分化工产品定价权限的决定》,自1980年1月1日起执行。

上海吴泾化工厂以轻油为原料,全部由国内自行设计、制造设备建设的年产30万吨合成氨、年产24万吨尿素装置建成投产。

1980年

经国务院批准,化工部环境保护司成立。

中国向太平洋发射第一枚运载火箭,采用化学工业部第一胶片厂生产的160乙片拍摄获得成功。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致贺电。

1981年

国务院批转《关于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化纤工业统一规划、综合利用问题的会议纪要》,决定成立石油化工、化纤综合利用规划小组,对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化纤工业的综合利用实行统一规划。

中国氯碱工业协会在沈阳成立。作为全国第一家正式成立的工业类行业协会,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1982年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立。

中国向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成功,化工部为运输火箭提供了燃料及其它化工配套材料,收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贺电。

1983年

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停产六六六、滴滴涕农药的报告》,决定从当年开始停止滴滴涕、六六六等高残留有机氯农药的生产。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组建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

中国第一套52万吨/年尿素合成塔在南化公司机械厂制造成功。

《化学工业第六个五年计划》发布。

1984年

化学工业部决定:除国务院已经规定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十条外,再下放部分生产计划、产品分配、价格制定等8项权限。

四川银山磷肥厂、成都科技大学合作开发的4000吨/年料浆浓缩—喷雾干燥法制磷铵中试装置,通过部级技术鉴定。该成果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大型料浆浓缩法磷铵国产化装置项目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5年

化工系统首批944家合格企业获得有效期为5年的生产许可证。

顺丁橡胶生产新技术的研发成果获得198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西南化工研究院等单位开发的“用四塔一次均压式变压吸附工艺从合成氨驰放气中回收氢‘七四三’工程设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南化公司磷肥厂建设20万吨/年硫酸装置——南化七系统,引进各国先进技术和设备,开启了中国硫铁矿制酸装置大型化的进程。

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涤纶短纤维成套设备在上海石油化工总厂涤纶二厂建成投产,通过国家级技术鉴定,年产涤纶短纤维1.5万吨。

1986年

中国第一套万吨级固体磷酸一铵生产装置,在湖北老河口市光化磷肥厂通过技术鉴定。该装置将对利用中低品位磷矿,发展高浓度复合肥料生产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

化工部发布《“七五”时期化学工业发展纲要》,并提出坚持把改革放在首位,推动化学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等10条方针。

化工部在化肥工业研究所主持召开煤的转化技术——水煤浆加压气化“七五”攻关审议论证会。会议认为,这项技术进一步完善后,可使煤种评价和基础设计、工程设计立足国内,节约外汇。

青海钾肥厂一期工程动工建设,该厂是我国“七五”计划期间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TS-系列冷却水处理药剂的研制与应用、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技术获得198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87年

北京化工机械厂引进日本离子膜电解槽技术,制造出国产离子膜电解槽,填补了这一核心技术的国内空白。

在第1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和技术展览会上,晨光化工研究院研制的室温固化耐高温高强韧性环氧结构胶黏剂获金奖。

化工部发出《关于化工企业进一步改革、搞活的意见》,确定1987年化工企业深化改革、增强活力的主要内容是,开展横向经济联合,逐步向多层次、多格局发展;在企业经营机制上进一步体现“两权”分离,加快企业领导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厂长负责制等。

化工部星火化工厂年产1万吨国产有机硅工程开工建设,该工程是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是中国第一套万吨级有机硅工业试验装置。

国家决定“八五”及“九五”期间引进11套大中型磷复肥装置,配套引进世界先进的湿法磷酸生产工艺。

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领导小组召开表彰会,化工部组织制造的年产52万吨二氧化碳气提法尿素装置被表彰。

化工部成都有机硅应用研究中心落成。该中心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资助援建,是我国以有机硅化工新型合成材料研究为主要方向的综合性科研基地。

1988年

二水法磷酸——中和料浆浓缩法制磷铵新工艺和乐凯100日光型彩色胶卷(Ⅱ)获得198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89年

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决定,任命顾秀莲为化学工业部部长。

化工部印发《化学工业贯彻〈国务院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实施办法(试行)》,提出当前化学工业内部的产业发展排序为支农化工产业、原材料化工产业、精细化工产业、橡胶加工产业。

化工部在吉化公司召开全国化工系统进一步开展学吉化第一次现场会上,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开展学习吉林化学工业公司的决定》。

年产52万吨二氧化碳气提法尿素装置机械设备、萘氧化制苯酐流态化催化反应器和催化剂及其系统新技术开发和应用获得198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0年

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在化工部化肥工业研究所完成长周期运转考核和煤种试验,达到“七五”攻关要求。

化工部颁发《化学工业部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化学工业的决定》。

安徽铜陵华兴公司应用国内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装备建成大型硫铁矿制酸装置,该装置是中国第一套自行设计、国家“八五”大型硫酸装置国产化攻关项目的依托工程,产量达20万吨/年。

上海杜邦农化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由上海农药厂、上海市农药研究所与杜邦中国集团公司合资组建。这是中国农药行业第一个大型合资项目,生产磺酰脲类除草剂“农得时”。

锦西化工研究院、浙江大学、无锡电化厂承担的“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微悬浮糊树脂聚合工艺技术开发”通过部级鉴定。该项成果已建成年产2000吨生产装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外先进水平。

乐凯牌YZ-21型彩色相纸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1年

由北京化学试剂研究所等5家单位联合研制成功的紫外光刻胶,通过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化工部等单位组织的鉴定验收。

化工部主持的“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染料和染料助剂技术开发”通过国家验收。

“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新型复合材料研究取得重大成果,碳纤维、芳纶已突破制造技术难关。

化工部主持的“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涂料新品种技术开发”,在北京通过国家验收。该课题经过攻关,开发了近百种汽车涂料、建筑涂料、工业防腐涂料、节能低污染涂料等新品种。

七届人大四次会议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纲要》确定,今后10年,要对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实行适度的投资倾斜政策,有计划地新建、扩建和改建一批大中型化工项目。

化工部成都有机硅应用研究中心研制成功新型环氧胶黏剂,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由中国成达化学工程公司承包建设的印度尼西亚15万吨/年联碱项目签定合同,这是中国第一套大型化工成套出口项目。

中共中央十三届八中全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中指出,要大力发展农用工业,保证化肥、农药、农用薄膜供应量不断增加,有计划地新建一批大化肥厂及化学矿山,加快改造中小化肥厂。

1992年

上海染料化工八厂成功开发投产活性黄KE-4RN、活性黄M-2RE和活性艳蓝KE-GN,填补了国内空白。

“YD型冷激式氨合成塔内件”技术推广汇报会在北京召开。该项技术获1991年中国专利十大金奖,并被国务院生产办公室列入“八五”国家重点新技术推广计划。

化工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化工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会议确定了90年代化工外向型经济的奋斗目标:化工行业利用外资累计100亿美元,实现出口创汇100亿美元,形成100个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外向型化工企业或企业集团(简称“三个一百”)。

上海氯碱总厂改制。该厂总股本8亿元,向社会发行B种股票2.4亿元,A种股票8000万元,国家股4.8亿元。

化工部西南化工设计研究院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甲醇低压羰基合成制醋酸专利技术。

四川省自贡市化学试剂厂建成投产的中国第一套150吨/年聚苯硫醚工业性实验装置通过国家级鉴定验收。该装置开发成功,标志着中国在高性能新型工程塑料领域取得了新成就,打破了西方的垄断。

1993年

国内大型国产化子午线胎生产线在山东荣城橡胶厂建成投产。

河南轮胎厂生产的“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大型工程机械轮胎”通过国家验收并开始批量生产,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第一次会议宣布,由国家科委领导并批准组建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有39个,其中化工系统有13家。

北京燕山石化公司研究院研制开发的年产200吨银催化剂工业生产装置在该公司建成,这项成果已在中国和美国获得专利。

化工部请求解决化肥农药淡季储备资金问题的请示得到国务院批准,这对保证化肥生产,特别是保证春耕化肥供应起到了显著作用。

沙隆达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票上市,沙隆达是农药行业首家同时在A、B股市场上市的公司。

化工部在首届全国化工科技成果交易会上推出十项最大科技成果,包括A301型氨合成催化剂、缔置法硫酸钾技术、碳酸氢铵一步合成法尿素新工艺、杀虫剂双原粉生产技术、新型高效组合式换热器、高温热管蒸汽发生器、新型工业结晶技术、新型高效填料塔等。

1994年

国务院决定对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进行重大改革。

国务院确定10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按照《公司法》及有关法规,进行现代化企业制度试点,其中化工系统有8家企业。

1995年

燕山石化MTBE裂解制聚合级异丁烯生产装置建成投产,为生产丁基橡胶提供了经济可靠的原料来源;1999年12月引进意大利PI公司技术的3万吨/年丁基橡胶生产装置建成投产,从此结束了我国丁基橡胶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第一套万吨聚氯乙烯糊树脂国产化工程在沈阳化工厂试车成功。

化工部提出“九五”期间化学工业发展目标。即到2000年,化工行业的工业总产值达到7400亿元(其中化工系统37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9%。

1996年

鲁南化肥厂研究开发成功的水煤浆加压气化制合成氨新工艺重大化肥科技成果,获得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武汉双虎涂料集团公司改制,“双虎涂料”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为涂料上市企业第一家。

国家科委发布国家“九五”重中之重项目。新农药创制研究与开发(组建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和新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两项在列。

上海漕泾化工园区宣布成立。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为主的专业开发区。

化工部与德国巴斯夫公司在北京签订有关技术交流、技术转让、市场开发、双边贸易等方面的合作协议。

沈阳化工研究院开展的溶剂法合成2-羟基-3-苯甲酸的研究、氯代苯甲醛和分散黑EX-SF300%三个项目的研制获“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

燕山石化建成万吨级溶聚丁苯橡胶(SSBR)生产装置,是我国第一套溶液聚合法丁苯橡胶装置。

1997年

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家体改委《关于深化大型企业集团试点工作的意见》。《意见》确定63家大型企业集团参加第二批试点(即由57家扩大到120家),其中有巨化集团公司、上海天原(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海洋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华东理工大学和鲁南化学工业(集团)公司水煤浆气化及煤化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联合开发的“新型水煤浆气化喷嘴”,通过化工部组织的技术鉴定。

1998年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正式宣告成立。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国务院关于部委管理的国家局设置的通知》(国发[1998]6号),决定不再保留化学工业部,将化学工业部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的政府职能合并,组建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于4月1日正式挂牌办公。

柯达宣布投资超过12亿美元与中国感光行业进行全行业合作,在中国生产和销售感光产品,并提供售后服务。柯达(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并设有厦门和汕头分公司。

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通知》规定,国家对化肥流通的管理由直接计划管理为主改为间接管理为主,发挥市场配置化肥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取消国产化肥指令性生产计划和统配收购计划,由化肥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自主进行购销活动。

1999年

国家经贸委发布国务院批准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目录(第一批)》。《目录》涉及石油和化工行业的项目有20个,这些项目大部分要求在2000年以前完成淘汰。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家经贸委等8部委《关于清理整顿小炼油厂和规范原油成品油流通秩序的意见》。

国家计委发布《当前国家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涉及石油和化学工业及相关领域的有饲料添加剂,高效、低毒、安全新农药,可降解农膜母料和农用新材料等20余项。

2000年

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揭晓,共评出1047项,其中化工项目108项,约占1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德国巴斯夫公司在柏林举行南京扬子—巴斯夫一体化石化基地(IPS)项目合资经营合同签字仪式。

国务院批准建设青海盐湖工业集团有限公司30万吨/年氯化钾反浮选冷结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该项目是被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十大工程”的青海100万吨/年钾肥的先导项目。

中国第一套大型国产化聚酯装置在仪征化纤股份公司涤纶一厂顺利建成投产,产量为10万吨/年。

2001年

根据国务院部署,国家经贸委及其内设机构再次进行重大改革和调整。包括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在内的9个委管国家局被撤销,有关行政职能并入国家经贸委。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成立。

国家经贸委发布化工行业“十五”规划,规划中确定的化工、石油、石化三大行业的发展重点是农用化学品和精细化工,保障国家油气供给安全,提升炼油和发展乙烯。

国内首套低压临氢脱硫醇100万吨/年航煤加氢装置在镇海炼化建成投产。

2002年

“MCI柴油加氢改造新技术及工业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大庆减压渣油催化裂化成套技术开发及工业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国第一套1000吨/年芳纶Ⅱ工业装置在四川省德阳市奠基。

西气东输工程举行隆重的开工典礼。西气东输工程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东至上海白鹤镇,是国内迄今口径最大、压力最高、输量最多、距离最远的一条天然气管道。

由中国工程院组织的“20世纪我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推荐评选活动揭晓,其中纯碱入选。

国家《清洁生产促进法》颁布施行。

2003年

中国首创生物农药宁南霉素1万吨/年项目全面开工建设,是国家科技重点攻关项目。

“浙江龙盛”股票在上海证卷交易所上市,这是国内染料行业首家上市企业。

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大型工业企业1588家企业中(按新标准划分),北京化工集团公司等200余家石油、石化和化工企业榜上有名。

经公司申请并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核准,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更名为中国中化集团公司。

2004年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成立,是由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和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等原化工部所属的5家企业重组新设立的国有大型企业。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新兴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建成世界第一套万吨级(日处理甲醇50吨)甲醇制烯烃工业性试验装置,于2006年完成了工业性试验,为中国建设百万吨级甲醇制取低碳烯烃大型示范装置提供了技术基础。

神华集团鄂尔多斯煤直接液化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是世界上首个煤直接液化项目,于2008年12月30日投产,产量为108万吨/年。

山东华鲁恒升30万吨/年合成氨国产化大型装置投产,为我国第一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国产化合成氨装置。

2005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闵恩泽主持开发完成的“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获得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中国淘汰甲基溴国家行动计划项目正式启动,由秦皇岛市领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发的《用于土壤消毒的甲基溴生物替代技术培训与推广》项目得到了联合国《蒙特利尔议定书》多边基金的批准和资助,从而使我国成为第一个开发此类生物替代甲基溴技术的国家。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荷兰皇家壳牌公司和广东省政府合资兴建的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的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的80万吨/年乙烯裂解装置建成投产。

2006年

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级MDI大型装置在宁波大榭岛一次试车成功。

世界首套1万吨/年DMTO(甲醇制取低碳烯烃)工业化装置获得成功。

中国化工旗下企业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投入4亿欧元全资收购法国安迪苏集团,在比利时正式签署交割协议。

国务院第121次常务会议通过了《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乙烯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

国家发改委发布《精对苯二甲酸(PTA)“十一五”建设项目布局规划》《对二甲苯(PX)“十一五”建设项目布局规划》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正式推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一五”发展指南》。

2007年

中化集团与中国种子集团公司(简称“中种公司”)重组获国务院批准,中种公司成为中化集团全资子企业。

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为探月工程直接配套的中国化工企业有几十家,间接配套的有几百家。

国家发改委发布实施《氯碱(烧碱、聚氯乙烯)行业准入条件》。2008年6月1日,国家标准委发布实施《烧碱单位产品能耗限额》。

2008年

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MDI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山东三角集团有限公司和天津赛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巨型工程子午线轮胎成套技术与设备开发项目荣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闵恩泽获得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农业部等6部门联合发布2008年1号公告,全面禁止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磷胺5种高毒农药在国内的生产、流通,禁止其在国内以单独或与其他物质混合等形式使用,同时废止这5种高毒农药的农药产品登记证、生产许可证和生产批准证书。

世界第一套以高硫煤为原料生产清洁能源甲醇的装置在山东兖矿集团国宏公司建成投产,这将促进每年减排4万多吨的二氧化硫烟尘。

兰州石化公司10万吨/年丁苯橡胶装置化工投料开始生产。这是国内生产规模最大,完全依靠自有技术建设的丁苯橡胶装置。

由青海盐湖股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实施的青海100万吨/年钾肥项目通过国家竣工验收。

120万吨/年的国投新疆罗布泊钾肥项目一期工程成功投产,标志着同期世界最大规模的硫酸钾肥基地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建成。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通知,要求除神华集团公司煤炭直接液化项目和宁夏宁东煤炭间接液化项目外,一律停止实施其他煤制油项目。

2009年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

中国石化齐鲁分公司建设的丁苯橡胶生产装置投产,全厂丁苯橡胶装置年总年产能达23万吨,为当时国内最大的丁苯橡胶生产基地,该装置全部采用国内自有技术。

由中国蓝星山西合成橡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亚美尼亚依里特公司共同出资筹建的中亚两国最大的合资项目,3万吨/年氯丁橡胶生产装置生产出SN232型合格的氯丁橡胶产品。

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5万吨/年丁腈橡胶生产装置建成投产,该装置全部采用国内自主知识产权技术。

山东东岳集团100%国产化的全氟离子膜在万吨级规模氯碱生产装置上获得成功应用。

2010年

山东玉皇化工有限公司8万吨/年顺丁橡胶生产装置建成投产,这是国内民营企业建成的第一套规模化合成橡胶装置。

河南煤化工集团煤制乙二醇工程开工建设。该项目为国内自主研发,世界首创,投产后产品产量20万吨/年。

唐山三友集团研发成功电石渣浆回收乙炔技术,攻克了氯碱工业的一大难题。

茂名鲁华化工有限公司建设的1.5万吨/年异戊橡胶生产装置建成投产,该项目全部采用自主研发技术,填补了国内异戊橡胶生产的空白。

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对外公布了2010年焦炭、电石、酒精、味精、柠檬酸、化纤等18个工业行业2087家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实现总产值8.88万亿元(现行价格),位居世界第二。其中化学工业产值达5.23万亿元,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全行业有20多种大宗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2011年

神华集团包头煤化工分公司煤制烯烃工业示范工程正式开始商业化运营,标志着中国煤制烯烃工业化示范工程取得成功,该工程煤制烯烃60万吨/年。

《石油和化工行业“十二五”科技发展指南》发布,从结构调整、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等方面提出了全行业5年的发展目标、六大战略。

中国及亚洲第一条年产1000吨含氟活性染料生产线在湖北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投产,填补了国内含氟活性染料的空白。

神华宁煤集团研制出甲醇/二甲醚高选择性制丙烯 (MTP)的催化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国外企业对煤制烯烃关键技术的垄断。

中国化工集团以24亿美元收购以色列马克西姆-阿甘公司60%股份完成交割。

2012年

国务院正式印发《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规划》明确要求:石化及化学工业按照一体化、集约化、基地化、多联产发展模式,从严控制项目新布点,加快推进炼化一体化新建扩建项目,统筹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千万吨级炼油和百万吨级乙烯炼化一体化基地等。

浙江大学高分子系高超课题组采用纳米级氧化石墨烯片纺成数米长的宏观石墨烯纤维,为国内首例。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3年

世界首套万吨级甲醇制芳烃工业试验装置通过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鉴定。至此,中国成为全球首个以煤为原料生产石油化工产业链全部产品的国家,在新型煤化工产业的技术应用和创新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1.5万吨/年反式异戊橡胶装置建成投产,这是全球首套万吨级工业化生产装置。

2014年

中国第一张生物航煤生产许可证落户中国石化。

“千万吨级大型炼油装置智能控制系统”在长岭炼化通过验收并示范推广,结束中国千万吨炼油工程完全依赖国外控制系统的历史。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全国工业能效指南(2014年版)》,首次系统地梳理归纳了钢铁、有色、石油、化工、建材、电力等六大重点耗能行业的能效水平和节能标准,给出了各项指标的限定值、准入值、先进值、标杆值等。

2015年

甲醇制低碳烯烃(DMTO)技术获得201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这是煤化工行业首次获此殊荣。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印发《关于进口原油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符合条件的炼厂在淘汰一定规模落后产能或建设一定规模储气设施的前提下使用进口原油。随后商务部《关于原油加工企业申请非国营贸易进口资格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符合条件的原油加工企业可以获得原油进口资格。

农业部发布《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国化肥农药用量实现零增长。

工信部发布“2014年第二批不予备案新增农药生产企业的函”,明确原则上不再新增农药生产企业备案。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旗下子公司中国化工橡胶有限公司以52.9亿美元收购意大利倍耐力集团公司(近60%股份)。

千吨级氢化丁腈橡胶装置在浙江嘉兴建成投产,结束了氢化丁腈橡胶依赖进口的历史,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工业生产氢化丁腈橡胶的国家。

2016年

“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成为第三个全面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宣布,通过公开要约收购瑞士农化和种子公司先正达。

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发布《关于加强长江黄金水道环境污染防控治理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严控在长江中上游沿岸地区新建石油化工和煤化工项目。

工信部发布《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石化和化学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向石化和化学工业强国迈出坚实步伐。

神华宁煤集团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出油。这是目前世界上单套投资规模最大、装置最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间接液化项目。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方案》,部署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为期3年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

2017年

恒力石化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开工,该项目是国家对民营企业开放的第一个重大炼化项目。

金川集团40万吨/年烧碱项目投产运行。

中国石化巴陵石化分公司2万吨/年SEPS生产装置建成投产,填补了中国SEPS产品研发生产空白,该装置拥有完全自主产权,为国内首家,全世界第三家。

扬子石化成功生产特高分子量聚乙烯,此为国内首次自主成功开发锂离子电池隔膜专用树脂。

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统筹推进“十三五”165项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工作的意见》,鼓励电力、油气等领域承担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的国有企业研究探索通过混合所有制等方式,积极引入多元投资主体。

中化泉州炼化一体化项目(二期)举行开工建设仪式。

《绿色产品评价—涂料》发布。

2018年

“高效甲醇制烯烃全流程技术(S-MTO)”“煤制油品/烯烃大型现代煤化工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石油自主开发建设的大化肥项目——宁夏石化国产化80万吨/年尿素装置成功投料。

中海油与荷兰皇家壳牌公司宣布,位于广东惠州的石化工厂的二期项目第二套120万吨/年乙烯裂解装置及其衍生品装置正式投产。

国务院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实现化肥使用负增长。

《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发布,除油气开采、化学矿开采等极少数领域外,炼化和化工行业基本向外资全面开放。

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通过了《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要求安全环保优先,并支持民营和外资企业独资或控股投资,促进产业升级。

2019年

总投资100亿美元的大型石化项目,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项目在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启动,并开始建设首批装置。

位于江苏盐城响水县陈家港化工园区的江苏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发生了特别重大爆炸事故。该事故共造成78人死亡、76人重伤,640人住院治疗,直接经济损失达19.86亿元。

恒力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打通生产全流程,产出汽油、柴油、航空煤油、PX等产品,生产稳定运行。该项目从调试、功能联运到打通全流程,创下了行业最快纪录。

2020年

中国国家重大外资项目、总投资100亿美元的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在广东惠州大亚湾石化区开工。这是美国企业在华独资建设的首个重大石化项目,主要建设160万吨/年乙

7. 盐城国际会展中心车展在哪里

合资车,技术是韩国的,配件原材料都是中国的,生产组装也是中国的。K2的产地在江苏盐城合资车,技术是韩国的,配件原材料都是中国的,生产组装也是中国的。K2的产地在江苏盐城 希望对你有帮助起亚K2是合资车,技术是韩国的,配件原材料都是中国的,生产组装也是中国的。K2的产地在江苏盐城是国产车

东风悦达起亚K2于2011上海国际车展期间推出,于2011年7月份正式上市,与在2011年3月份上市的K5一起组成K系列征战国内市场。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系由东风汽车公司、江苏悦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韩国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共同组建的中外合资轿车制造企业。k2属于合资车。

广告位,电脑和手机可分别设置,可放任何广告代码
海报 打赏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中国(盐城)国际汽车零配件博览会(盐城国际会展中心车展)》
文章链接: https://www.867775.com/pj/117104.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分享到
广告位,电脑和手机可分别设置,可放任何广告代码
广告位,电脑和手机可分别设置,可放任何广告代码

评论 抢沙发

新能源汽车网

最新新能源汽车信息、汽车零部件、汽车配件、新能源电池、电机等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