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正道k750的参数》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 1、用武器做车标的汽车品牌,除了玛莎拉蒂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
- 2、中国最好的轰炸机是什么型号的?有多少?
- 3、7年买了6辆电动车,他们说我疯了!
用武器做车标的汽车品牌,除了玛莎拉蒂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
相信大家都知道,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如今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现在购买一辆小汽车可以说是非常容易的事情,所以现在我国很多消费者都会购买一辆小汽车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现如今我国汽车的数量是越来越多,据统计,我国现如今汽车的数量已经超过了2.6亿辆。
大家都知道,现如今对于车主来说,汽车的外形好看的程度,与汽车的销量有很大的关系。现如今汽车的logo也与汽车的销量息息相关,如果说汽车的logo好看的话,那么汽车就越容易吸引一些年轻消费者的购买欲,所以很多厂家为了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在汽车的logo上可以说是想尽了办法。
有很多汽车品牌,因为logo的关系,销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很多车企都喜欢找一个可以吸引众多消费者注意的logo,于是一些汽车品牌就将目光放到了一些武器的身上,他们用武器拿来做自己的标志,将汽车霸气有力量感的一面呈现给了消费者,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介绍几款用武器做标志的汽车品牌。不知道大家除了玛莎之外,还知道哪些呢?
第一款就是玛莎拉蒂了,相信这款车很多消费者都是非常的熟悉,而这款车的标志也是非常的有辨识度,就是三叉戟,作为古希腊神话中海神的武器,这个logo可以说代表着力量。而在现实中,玛莎拉蒂的动力表现同样也非常不错,整个车型看起来运动感十足,非常的有力量。
第二款车就是别克了,如果了解别克汽车的小伙伴都知道,别克标志是三个子弹头,大家都知道,子弹的速度是非常快的,而别克的这个车标同样也暗示自己的速度非常不错。作为一款美系车,别克对于动力的追求相信大家都是非常了解的,所以这样的车就像是一颗子弹,击中消费者的内心,受到众多消费者的认可。
第三款车就是正道K750了,相信这款车可能很多消费者并不是很了解,但是这款车不仅是颜值还是性能都是非常不错的。这款车的车标采用的就是我国古代武器戟的造型设计,作为一款新能源汽车,这款车的内饰可以说奢华至极,而且动力性能非常的强。不过目前和这个车还没有正式生产,究竟可不可以投入市场还是一个未知数。
以上就是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全部内容,不知道评论区的各位对于这几款车有什么样看法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下方发表自己的看法。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中国最好的轰炸机是什么型号的?有多少?
专业轰炸机是轰六,但是苏-30MKK战斗轰炸机在载弹量和作战半径方面都超过了轰六。
段时间关于轰六K的帖子满天飞,在这些帖子里面对轰六K的定位一直没有很好的去认识,更多的是把轰六K的地位抬得很高,甚至有种说法是:轰六K是美国航母舰队的恶梦。这就有些过了。今天,我在这里对轰六K的定位做一个简单的分析,请网友交流。
大家应该看到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发展,中国海、空军部队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了新装备换装的高峰,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先后装备了歼-10、苏-27SK、苏-30MKK多用途战斗机和”飞豹”战斗轰炸机等作战飞机。通过一系列国产战机和引进新机型的入役以及相关机载武器系统的陆续装备和形成战斗力,中国海、空军航空兵部队的作战范围得到了大幅扩展,已经由单纯的国土防卫发展为具有一定攻势作战能力。在大量装备先进战术飞机的同时,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还陆续装备和改进了多个型号的轰-6系列轰炸机。
目前,在现役装备体系中还大量使用专用轰炸机的只有美国、俄罗斯和中国三个国家,曾经装备有中程轰炸机的英国和法国都已经将轰炸机退役或改装为其他用途(英、法轰炸机退役后所出现的作战空缺主要依靠”狂风”和”幻影”2000这类战术对地攻击机来填补)。美国和俄罗斯空军的轰炸机全部是远程战略轰炸机,只有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目前所装备的轰炸机主力是轰-6亚音速中程轰炸机。
针对目前国际上对中程轰炸机的淘汰,而我们中国是否有必要坚持对轰六进行改进和装备我不禁要问:这是出于什么目的?价值何在?
一、历史上战略轰炸机的应用
要分析这个问题我想必须首先从专用轰炸机的主要应用领域来分析,从大型专用轰炸机出现在世界舞台起,有几个典型的案例是专用轰炸机应用的最具体的表现,我们就从这几个典型的案例来分析吧:
1、 战略核打击和核威慑
轰炸机在战略核打击上的第一次使用就是美国B-29杂日本长崎和广岛投下的两颗原子弹,而核威慑上的应用曾经是50年代到70年代冷战时期最闪亮的一笔,特别是在50年代的时候,运载、投掷核武器的工具只有战略轰炸机,因此倍受重视。当时追求的是核打击的威力,并且,在核弹小型化上技术没有得到克服,所以弹头越造越大,威力也越来越大。同时,当时追求的是“数量威慑”双方都要保持足够的二次反击力。因此当时双方的弹头可将地球摧毁数遍。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苏联造出了1亿吨当量的“赫鲁晓夫”氢弹,美国也造出了3000万吨当量的核弹。这样的巨型弹头在当时的情况下,有也只有大型的战略轰炸机才能承载。特别象“赫鲁晓夫”核弹还必须为图-95改制出特殊的挂架才能承载。(而且图-95这么大的机体也只能承载一枚)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战略轰炸机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也正是这样时期,美、苏、法、英等国都在大力发展自己的战略轰炸机。并且北约和华约双方经常上演互派战略轰炸机到对方边境线巡航飞行,而对方战斗机紧急升空陪伴的好戏。
2、 战略性的战术打击
战略轰炸机实施战略性的战术打击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英、阿马岛战争中的“黑鹿行动”。1982年4月1日阿根廷武力占领大西洋的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国防部立刻提出了一揽子作战计划,其中最为疯狂的是用皇家空军的“火神”B2战略轰炸机跨越6275公里的直线距离轰炸阿根廷港的军用机场。
“黑鹿行动”由2架“火神”战略轰炸机参与,但计划只有一架执行轰炸任务,另一架作备份。为了保证这两架战略轰炸机能够完成任务并且安全回家,还需要11架“胜利者”K2加油机同行,负责空中加油。(其中两架是备份)
4月30日夜,13架飞机全部升空,飞向马尔维纳斯群岛。在8个多小时后,“火神”俯冲向下,投下了21枚高爆炸弹,顺利的完成了“黑鹿行动”。此后,英国总共进行了7次“黑鹿行动”行动的模式都是一样的,只是行动的目的有所不同。
此次战略性的战术打击,给英国皇家空军、海军都有极大的影响,大大的提升了英方的士气,沉重的打击了阿方。当时的英国《每日电讯》刊登的名为“Negotiate”的漫画—9枚炸弹组成了“谈判”的英文单词,表明了此次行动的重要性和成功性。
3、 单纯的战术打击
战略轰炸机实施单纯的战术打击这是美国在近来几次的局部战争中开发的一个新的应用范畴,这也是B-52获得新生的关键所在。对这种打击我记忆犹新,伊拉克战争期间,我正好在英国范堡罗空军基地附近,(美国驻欧洲最大的空军基地,也是美国在欧洲唯一布置B-52战略轰炸机的地区)。当时,所有的B-52轰炸伊拉克的任务都是由这个空军基地来完成的。所以每当我们听到B-52沉闷的轰鸣声响起的时候,我们就知道6-8个小时后,雨点般的炸弹就会落到伊拉克军队或者城市当中。
在美国这几次局部战争中,战略轰炸机的使用还是具有其十分明显的特征的,在这几次高强度的立体作战中,大量作战任务由高性能的战术攻击机来执行,用战术远程攻击机和多用途战斗机发射远程导弹和精确制导炸弹,完全掌握了制空权并且将对面防空网基本摧毁或者使其失效后。战略轰炸机方才出场,执行的大多数任务是近距离空中支援和战场遮断,当然原来的战略轰炸任务--打击敌方纵深的重要战略目标的任务更多的交给了战术攻击机和多用途战斗机。
二、现代高科技的战场使战略轰炸机在应用上的改变
在1957年和1959年,苏联和美国分别研制成功了洲际弹道道德,使核武器有了新的运载、投掷工具。鉴于导弹所具有飞机无法具备的一些优势,各国纷纷积极推行“火箭核战略”。在这种认识下,各国发展战略轰炸机的热情迅速减退,战略轰炸机的存在受到了质疑。这就引起了战略轰炸机在应用上的改变。
1、 在核打击和核威慑方面正在逐步退出
战略轰炸机在核打击和核威慑的应用正在逐步减少,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1) 首先是苏联在研制了“赫鲁晓夫”氢弹后发现一个十分尴尬的事情---找不到试验场。在理论上估算,这颗氢弹在爆炸后杀伤半径约为1000公里,也就是说该核弹爆炸后方圆1000公里内的所有城市将毁于一旦。这就是所谓的“自我威慑”。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国核弹的研究就转向了小型化方向发展了,加上制导技术的突飞猛进,使核武器小型化的速度十分的迅速。在这种情况下核武器的运载和投掷工具就更多更灵活了,现在包括一般的155毫米口径的大炮都成为了核武器的投放工具了。
(2) 从1998年以后,英]法两国都先后把原来的“三位一体”的核力量向单一的海基核武器发展,他们普遍认为,空基核武器特别是战略轰炸机容易被拦截,且费用极其昂贵,反应能力和反应速度也一般。在这样认识下,目前,空基平台所以拥有的核弹头只占法国核武库的15%,并且这些空基平台均不是战略轰炸机。而英国更是已经完全取消了空基核武器。
2、 战略性的战术打击也在被逐步取代
战略性的战术打击在以色列对伊拉克核电厂采取“巴比论行动”后,战略轰炸机在战略性的战术打击的应用领域上也开始逐步被取代了。在此对该行动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对比英国的“黑鹿行动”我们就能看出远程攻击机和多功能战斗机在这里领域的出色表现了。
1980年10月在以色列内阁紧急会议上,总理贝京宣布通过突袭的手段在伊拉克核反应堆建成运行前将起摧毁。行动取名为“巴比论行动”。1981年6月7日,14架F-15和F-16起飞升空后利用雷达盲区,低空直飞沙特阿拉伯,尔后改飞巴格达。在经过1000多公里的低空飞行后进入伊拉克境内(飞行高度50-100米),其后14架战机帖地飞行,飞行高度只有10-20米。在距离目标64公里的时候,F-15迅速升空为F-16护航,8架F-16则迅速进入轰炸航线,15枚炸弹准确的命中了目标。整个空袭历时仅仅2分钟。等伊拉克防空火力醒悟过来的时候,以色列战机早已脱离了战场,安全返航。伊拉克核电站招到了灭绝性的打击,从而伊拉克迈向核俱乐部的脚步不得不停了下来。
这次行动隐秘、快捷、准确就象拳王挥出的“左钩拳”充分体现了“快、狠、准”的精髓。而英国的“黑鹿行动”相对则显得动作迟缓、阵型过于庞大就好象黑熊的扑咬。二者之比使世界各国纷纷将战略性的战术打击的任务往远程攻击机和多用途战斗机身上加。战略轰炸机也就逐步的退出了这一领域。
3、 单纯的战术打击
单纯的战术打击之一原本远程攻击机和多用途战斗机的看家本领现在反而更多的被战略轰炸机所替代,这也是B-52获得再生的根本原因,目前美国的战略轰炸机主要有B-1、B-2和B-52三种,俄罗斯的主要是图-95、图-160和图-22。从这十多年这两个国家对这些战略轰炸机的改进来看,B-52和图-95已经基本退出了战略打击和战略威慑的角色,往单纯的战术打击的领域发展了。而B-1、B-2、图-160和图-22由于其所具有的隐身突防、高空超音速突防和低空高亚音速突防的能力,战场生存力较强,所以仍然承担部分战略打击和战略核威慑的任务。
而B-52和图-95在战术打击领域存在的最大价值是其巨大的载弹量,B-52的载弹量是F-15的4倍,F-16的6倍,而图-95的载弹量也是苏-30的4倍左右。而这两款战略轰炸机存在的另一个价值是其超过10000公里的大航程与空射巡航导弹的结合,使巡航导弹达到了“全球到达、全球力量”的最高境界。
三、我国轰六轰炸机的定位和应用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轰六基础平台是苏联上世纪50年代设计的图-16型中程轰炸机,在同时代的同类型飞机目前已经全部退役的情况下,轰-6在我军中的地位却并没有受到影响。反而轰-6轰炸机仍旧在我军得以保留,而且近年来还不断得到发展与改进。
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新装备的歼-10、苏-30MKK、”飞豹”等先进战斗轰炸机在航程、机载雷达、电子设备和载弹量指标上都比我军制式强-5强击机和轰-5轻型轰炸机有明显提高,载弹量上甚至已经达到或超过了轰-6轰炸机正常载弹6吨的标准。此外,具备超音速飞行能力的苏-30MKK和”飞豹”战斗轰炸机无论是在飞行速度、飞行高度还是在突防能力上也都已超过轰-6轰炸机。这样就不禁使人产生一些疑惑甚至是疑问:轰-6在现代战场上还有没有战斗力?轰-6在我军作战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远程战术攻击机能不能取代轰-6在中国空中打击力量中的地位?
而从我们上面关于战略轰炸机的应用领域的分析来看:目前世界上的战略轰炸机已经逐步退出或者已经完全退出了核打击、核威慑方面以及战略性的战术打击领域。而执行的是单纯的战术打击任务。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轰六在单纯的战术打击任务中的应用性能吧。
要比较轰六与苏-30MKK、“飞豹”在完成单纯的战术打击任务方面的优缺点,才能真正看出世界上目前使用远程攻击机和多用途战斗机来替代中程轰炸机的根本原因。
这一比较我看就从载弹量、航程和现在吹得最神的携带巡航导弹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讨论吧
1、轰六的肚子
肚量小一直是轰六的缺陷,轰六原型的载弹量只有六吨,只相当于“飞豹”比苏-30MKK接近9吨的载弹量都要小。经过了多次改进,特别是换了“D-30KP” 型涡扇发动机,更大的推力和更高的燃烧效率将会让轰-6K拥有更大的有效载荷和更远的作战半径。但是毕竟轰六是中程轰炸机再怎么改也有限。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具有较大的机内弹仓,可以在携带较大载荷的情况下保持较好的飞行性能。
2、轰六的腿
腿短也是轰六的一个明显的缺陷,轰六原来只有1800公里的作战半径,只相当于“飞豹”比苏-30MKK的2100公里还不如,也是得益于换了先进的发动机轰六的作战半径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提高也有限,目前从我所能掌握的最权威的说法是接近3000公里的作战半径。(前几期的国内相关军事杂志均有相关报道)。这样的作战半径仍然停留在多用途战斗机和远程攻击机的层面上。
3、携带巡航导弹
有一些网友认为“只有轰炸机才能携带巡航导弹”,这是错误的,现在远程攻击机和多用途战斗机均可以携带巡航导弹,这在国外先进军事强国早已经是很普及的事情了,而且我国也早已经克服了这个瓶颈,歼-10、苏-27、苏-30、“飞豹”甚至歼-8都具有这一能力。
让我们再比较一下轰六和目前我国现役的远程攻击机和多用途战斗机在实施战术打击时的情况吧。
1、轰六在实施战术打击方面存在的缺陷
(1)目标明显且飞行性能并不出色的缺陷使之在面对现代化防空战斗机的导弹拦截时非常脆弱。
(2)轰六脆弱的自卫能力需要强大的护航保护
(3)轰六突防能力低,无法实施第一波打击任务
(4)轰六原来作为中程轰炸机的定位使其具有很大的改进局限性,经过多次改进在载弹量和作战半径方面均无法全面超越远程攻击机和多用途战斗机。
2、轰六在实施战术打击方面的优点
(1) 在作战半径方面,轰六较大的机内弹仓使其能够在较大的载弹量的情况下保持较好的飞行性能,而远程攻击机和多用途战斗机的武器都需要挂栽在机体之外,这样将影响其有效的作战半径和飞行性能。
(2) 载弹量和航程这两项指标均比远程攻击机和多用途战斗机要强。
(3) 大型的反舰导弹的挂载能力较强,类似“C-601”这样的反舰导弹目前也只有轰六能挂载。
综上所述,轰-6中程轰炸机是中国海军航空兵和空军装备的重点机型,但其各项性能指标已嫌落后,经过了航电设备的改进和换发,并配备了巡航导弹的轰-6仍然具有很强的战术打击能力,但其原来作为中程轰炸机的定位局限了它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我认为轰六现在在中国的定位就是一个过渡性产品,在不久的未来它必然会被真正的战略轰炸机和远程攻击机、多用途战斗机所取代。
而且,世界的发展形势中远程攻击机和多用途战斗机淘汰中型轰炸机已经是一个事实,中国没有必要在继续长期保持中型轰炸机的存在,我们要做的是:一、研制真正的战略轰炸机、二、拓展远程攻击机和多用途战斗机的功能,让他们担当更大的责任,这才是正道。
7年买了6辆电动车,他们说我疯了!
今天要介绍给大家认识的车主有点神奇,也有的人评价他——他就是个疯子!
因为他在7年内买了6辆电动车,并且还下定了4辆……
7年里,先后拥有的车包括吉利熊猫电动、江淮iev5、比亚迪唐DM、威马EX5、蔚来ES8、小鹏G3,而今天他就是来跟我们讲讲他和他“爱妃们”的故事的~
声明:
为保证内容的真实性,以下所有内容为车主亲笔所写
我各种社交平台的ID叫做“复杂”,但用车场景其实很“简单”,买车纯粹为了代步,算下来每部车年均里程两万公里左右,正常家用节奏;
购车需求也很直白,并非特意去用强有力的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环保、对新能源时代的支持,而是——因为爱,所以买。
自动挡的车,跟手动挡的车,区别是什么?答案是:自动挡的车,只有悲欢,没有离合。
自从第一台燃油车手动朗动退役后,我便开启了新能源汽车生涯,在这7年时间里,我先后拥有了吉利熊猫电动、江淮iev5、比亚迪唐DM、威马EX5、蔚来ES8、小鹏G3。
按时间顺序跟大家讲讲我和这些“爱妃”们的故事。
我买第一部新能源车纯粹是为了试水玩玩,体验为主。买的吉利熊猫。
当时是在13年初,五万区间范围里可选择范围不超过3台。那个年代的电动车,技术与现在没法比,不但续航只有80-100km,而且连动能回收都没有,电门踩下去甚至会有顿挫感。
(参考图,时间太久远了所以我的吉利熊猫没有留下图)
但是哪怕这样,我跟我老婆开着这台小破熊猫依然觉得很有幸福感。
车子主要用途是给媳妇上班,一个来回30公里,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开上电动车后,我们不用考虑油价涨跌、不用去加油站排队浪费时间。每个月几百上千的油费省下来了的感觉真的很好。
唯一要吐槽的,就是熊跑这车居然只有一根雨刮,每次一下雨,我就想到林宥嘉那句歌词:“是不是上帝在我面前遮住了帘,忘了掀开?”
半年后家里增购了江淮iev5,熊猫就由媳妇转手给丈母娘开了。结果某个雾天发生了杯具,丈母娘开沟里去了,翻车后再捞上来,到处异响,感觉哪哪都不行,于是果断卖了,寿终正寝,享年半岁……
好吧,让我们忘掉女司机带来的伤痛,来到第二部车,江淮iev5,目前13W公里,没有出过什么幺蛾子,只换过一个电机齿轮。
电机齿轮这个问题是通病,好多车友碰到过,就是起步的时候会有一下闯动的感觉,可能时间长了齿轮受不了。
换了之后就没遇到什么其他问题,另外值得说的是这车去年7月份有个召回,免费更换了电池,原先因电池损耗续航掉到了大概150KM,更换后又回到了200km+,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众所周知电池成本占整车造价挺高的比例,江淮花了血本来消除电池隐患、保障用户安全,这点值得点赞。
我有在车上午休的习惯,电动车没有尾气,也没有发动机噪音和抖动,更可以放心打开空调而不必像燃油车那样担心耗光电瓶无法启动,这让我觉得无比踏实和安心。
重点要提的是,说到国产电动车,比亚迪是个不得不提的品牌,无论是市场占有还是技术积累,都是实力强劲的选手。
所以我的第三部车,算是个“网红车”——比亚迪唐DM。这车是15年发布的,我关注了很久,也是上海第一批提车的车主,提它的原因,考虑的是家里不能全是电动,总得出个远门,所以买个混动的保障一下……
结果是我被现实啪啪打脸——唐DM在我家总共服役了两年半,六万公里,纯电里程5w多,混动只开了几千,因为保养的时候说发动机必须要开满公里数,所以其实这车连首保都没有做......就开了六万公里你敢信?
虽然唐DM是个混动车,然而事实上绝大部分时候唐我一直是当纯电车在开的,这车100km的续航,在我手上只能勉强30km,这个“续航水平”也算是间接印证了那句著名的话:这世上只有肉人、没有肉车。
整体而言唐DM给我的印象就是傻快,但转向不行。有一次转向车速过快,大概六七十码,当时瞬间失去转向力,就是打方向盘轮子不转,当场失控,急踩刹车才停下的。
然后动力太好,我开的猛结果半轴一直坏,我平均两万公里要换一根,还好质保期内免费更换。王朔有部小说,叫《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这车给我带来激情的同时,也给我带来痛苦——需要频繁充电。
好在我家住郊区,有私家车库;单位也有充电桩,可以免费充。总而言之,通过唐的使用,发现纯电其实完全可以胜任我的用车需求,于是也就有了接下来的故事。
2017年我家小宝出生了,18年的购车计划就把七座车提上了行程,我跟我老婆一起去了车展,把整个展馆都逛遍了。
新能源七座当时只有四辆可选——Model X、蔚来es8、奇点is6、正道k750,除了已经量产的特斯拉明确了售价,其他全部都是概念车状态。
我和老婆对蔚来的第一印象不错,可能瞅见蔚来展厅略显气派(门口6辆EP9镇楼),模式也很新颖(进去看车还要注册APP)。
后来慢慢接受fellow邀请,开始参加蔚来组织的各种线下活动,比如驾驶卡丁车还有逛各种有趣的小店。再后来,我顺理成章成为蔚来第一批交付的正式用户中的一员——蔚来ES8创始版0302号车主。
我用一句话概括蔚来就是:一辆能满足我心理需求和用车需求的一辆车。
所谓心理需求,就是“国货当自强”,截至目前我的所有新能源车全部是国产品牌,当初订了拜腾有人说了一句拜腾是德国品牌,我差点当场退订;
所谓用车需求,于我而言不必多讲,无论在旁人口中,还是我自己眼里,我已经是个不折不扣的电车狂热粉丝。我从来没想到哪个车企可以和车主这么和谐,甚至我可以这么说:如果哪天蔚来都撑不下去要倒闭,我觉得以后可能都不想买车了。
在这里我讲两个关于蔚来的小故事:一是我提车前因为牌照问题需要用代步车,并且当时我和蔚来说的是,就希望要ES8作为代步车。
让我没想到的是,蔚来竟然申请了李斌本人在上海的私用ES8给我代步......(所以以后各位在上海看到一台黑色的ES8,那说不定就是斌哥在开)如果换做其他车企,我想那些车企老总们是绝对不会把自己的车让出来当做代步车的。
还有一次夜里我需要加电,加电小哥把钥匙和车开走,充完已是凌晨,我早已入睡,手机自动设置勿扰模式,小哥电话也打不进来,第二天一早我赶紧回拨过去,小哥还睡在我家楼下自己的小江淮工具车里,就为了给我钥匙……
这些只是蔚来服务的一个缩影,事实上,比如送车到机场为车主接机、加电小哥在充电的时候帮把车窗上的鸟屎清理干净、大夏天上门补胎说外面热坚持让我到车里去、车主生日fellow雨天把蛋糕送至家门口……
这些小细节不在培训服务的范畴之内,也是传统车企的服务无法望其项背的,但是蔚来和他的员工做到了。
李斌有句话我很赞同,这些服务仅是合格线,但是由于传统车企没有做到,才显得蔚来的服务突出和亮眼,事实上,服务路上永无止境。
也正因为如此用心和贴心,所以才会有那么多车主自愿给蔚来免费打广告、自愿去当志愿者,我本人也客串过fellow,并且在我的“忽悠”下,起码有5位同事和7位群友,全部成为了蔚来车主。
看到这里大家觉得这又是一篇蔚来车主尬吹蔚来的文章,其实我在前面就说过,买了这么多台电动车后,我已经是一个电动车的狂热粉了。
自然地,作为国内新兴新能源品牌的直接对手威马和小鹏,我也各买了一台。
威马EX5我曾短暂拥有,相处不长,所以可以写的体会也不多。给我的总体感觉是,产品力不够、用户体验差,像是一款没有成熟就交付市场的产品。而服务方面,更是没法跟蔚来相提并论。
唯一的好处呢,倒是威马给车主提供一年免费充电,而且不用鉴权,所有车都可以用,好多滴滴司机在网上收账号薅羊毛……我说这些没有捧一踩一的意思,而是公正客观、实事求是,不信你们可以向广大威马车主求证。
威马本身还好如果作为普通的车来用没什么问题,然而有个最致命的问题是早上醒来一直会担心趴窝不能上电,还有开着开着会动力电池断开,失去动力。
而且并非突发性的,而是持续性的,每天都有、一直都有。这是我无法忍受的底线,也是我后来选择购买小鹏G3代替威马的直接原因。
顺便说一嘴,我特意买了365km续航版的小鹏,因为对我来说,这个版本当时小鹏在清库存价格很便宜,并且续航也足够我在市区代步使用了。
小鹏我给它的定位是,大于威马,小于蔚来,毕竟价格在这,不算对等。我有个小鹏群,结果里面的很多小鹏车主最后都卖车买了蔚来,因为人数较多,多得足矣组成另一个群……某天小鹏置换蔚来专享团购会,50多位老车主集体置换,还曾上了新闻……当然这是后话。
有位北京车主卖小鹏的时候,其实我想接手的,但小鹏条款说不能卖出北京,合同里面写了卖出北京要退款地补。后来无奈卖给车商,当时他十五六万落地的车回收价是9万多。
然后我自己就跟开头说的一样,果断提了19款的新车,因为对续航没要求,365km足够我使用,价格也便宜得很,12万,还带辅助驾驶,就当买来玩个体验……
说真的我都怀疑这价格不赚钱,如果当初小鹏一开始就定价如此,恐将血洗20W区间……小鹏G3一个月使用下来,最突出的缺点,居然也是停车掉电的问题.....我这边是上海,冬天的时候停一晚上固定掉30公里电。希望这个问题能早日解决。
相比蔚来的话,小鹏确实有一些优点:
1.自动跟车状态下,完全停下来之后再启动,蔚来只有短暂5秒,小鹏可以一直跟;
2.小鹏可以永久关闭低速提示音,蔚来只能每次手动关闭;
3.车机系统不错,可以看抖音,也有高德导航。
不过小鹏剩下槽点也是有的:
1.内部做工用料一般般;
2.自动泊车撞了两次,辅助驾驶在高速上蹭护栏一次;
3.小鹏插着充电桩不能远程空调;
4.定价和营销有失偏颇,第一批车主成了韭菜……
(刚提的小鹏结果就剐蹭到了)
目前,小鹏跟蔚来还有了合作,但也仅限于超充,像一键加电什么的并未共享,所以在我这种真正的普通用户看来,也算不上特别深度的携手,因为对我们用户感受而言还没有质的提升,期待以后能有更多合作吧。
总而言之,关于小鹏,产品力还是得到车主认可的,他们也乐意做铁粉。但是据我所知,第一批车主的体验确实一般,包括价格和体验,这确实导致了一些用户的流失,我身边就有一些。
【后记】
到现在,我都能清楚地回想起,我拥有第一台燃油车时的激动之情,因为年轻,驾驶风格也非常暴力,经常五六千转才换挡,享受着那台1.6排量孱弱的发动机 带来的那一丝丝推背感,也就是那时候,我知道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第一次接触新能源,应该是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了特斯拉,model S那暴力的加速,隐隐在我心里种了草。经过了几台电车,好比谈过几次恋爱,让我对车、对自己,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作为电动车深度用户,我试驾过市面上绝大多数品牌的新能源汽车,从第一台电动车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先后购买了6辆新能源车,目前,已把家里所有的车都更新为了纯电。
(熊猫8万,江淮10万,唐23万,蔚来ES8 50万,威马16万,小鹏13万、蔚来ES6 50万,加起来差不多够当初一台model X100D的价钱了,不过我还是更愿意支持国产电动车)
人生就像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说来也许疯狂,截至目前,我分别提交了AionLX、广汽蔚来、博郡iv6、高合hiphi1等车的订金和意向金。
我不知道我的下一辆车是啥,但我知道,我会跟我现在拥有的,认真相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
最后,用Top Gear大猩猩的名言收尾:
如果车子不能让你在每次上车时感到兴奋,那它就是个移动工具而已;
如果你的车只是个工具,不妨去搭公交车。
我们一直在致力于做一家良心且客观公正的新能源汽车媒体,也在尽力写出对大家有用的新闻和评论内容,如果觉得我们的东西有点意思,记得关注我们~
前段时间,我们根据销量和热度榜
刚做了11款热门车的真实续航测试
当我们把这11款车的电全部跑光
结果让人大跌眼镜!
关注电动车公社微信公众号
回复「续航」,就可以看到啦!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关于《正道k750的参数》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