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B50发动机》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 1、帕萨特b5怎么区分年份
- 2、老款帕萨特b51.8t有原车有多少匹马力
- 3、B52轰炸机和B5轰炸机的区别
- 4、PASSAT B5的1.8T引擎的来历。
帕萨特b5怎么区分年份
帕萨特B1
1973年,第一代帕萨特轿车诞生,70年代德国大众开始生产帕萨特 B1。 外形由乔基亚卢设计。使用当时的奥迪80车身为基础,马达也是使用奥迪的水冷4缸SOHC,1976年9月开始引擎性能更新使用无铅汽油。大众汽车从此放弃了风冷式发动机后轮驱动的传统。
帕萨特B2
1980年,大众汽车推出了代号为帕萨特B2的第二代车型。外形同样由乔基亚卢设计,这是一款发动机纵向前置的高级中档轿车,它的旅行车已成为德国家庭轿车的化身。和B1一样,车身以直线为基调。它是桑塔纳的兄弟车,绝大部分零件通用,看上去也非常像,B2现在已经很希少。它继承了B1的车身。在后期样式中采用了Syncro or Quattro技术,从这个时期开始与奥迪共同提携技术。在帕萨特B2向帕萨特B3过渡的时期,巴西大众自主设计了Santana的改进版,也就是国内称的Santana2000,其平台仍基于帕萨特B2。
帕萨特B3
1988年推出的第三代帕萨特B3。帕萨特B3在帕萨特B2推出很短时间内设计定型。从第三代开始变成有个性的流线型的车型,轿车型的Cd空阻达到非常优异的0.29使用9A型水冷直列4缸DOHC16V马达,采用了高尔夫车的新技术,前轮驱动,发动机横置。其中,排量为2.8L的顶级型号,最高时速225公里。到93年样式开始使用AAA型水冷V型6缸SOHC 方式VR6引擎的车,但生产量小,稀少。帕萨特是VW公司最初使用VR6引擎的汽车。B3在国内可以见到不少。
帕萨特B4
1994年推出的帕萨特B4。帕萨特B4则有更流畅的外形和更结实的车身。大众推出了科技含量较高的帕萨特B4,在90年代初主打B级车市场。外观上正面以外,和三代非常像似,实际上,内部的构造已经全部改良换代。和前代相比它使用AAA型水冷V型6缸SOHC引擎的VR6和ADY型水冷直列4缸DOHC16V引擎, VR6仅限轿车。
帕萨特B5
1996年设计的第五代帕萨特B5。德国大众终于投产了一款日后荣获多项大奖的帕萨特B5。作为大众汽车的旗舰车型,当之无愧。新一代帕萨特将中级轿车的驾驶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在修长优雅而富有动感的车身曲线下,仅为0.28的风阻系数,可与世界领先车型媲美。这时开始它的样式不再细分而被通称为四轮车,并专门为轿车的外形设计加大了力度。再次与奥迪A4,A6共用车身生产车台,看上去与奥迪A4相似,但比A4的车体刚性要高。并使用5气门技术引擎,98年以后车体涂装色彩种类变得丰富多彩,B5是帕萨特车系中销量最好的车型。
帕萨特B6
帕萨特B6作为德国大众推出的新款中级车型,自从亮相后就受到了业内广泛的关注,一汽大众获得了这款车型的国产权,确定在长春一汽生产,并计划于2007年初正式投产下线。为了更符合中国的“国情”, 国产帕萨特 B6的轴距很可能比国外版本要加长10cm,达到2813mm。帕萨特B6一改上一代帕萨特B5过于成稳的风格,增加了不少活泼、时尚的元素,在欧洲也是广受好评。
老款帕萨特b51.8t有原车有多少匹马力
最大能够爆发出190-200匹马力,帕萨特B5的基本款GLS搭载1.8升发动机。
很快大众公司又推出了匹配V6 30气门发动机的GLX款和GLS V6款。B5使用的是与奥迪A4与奥迪A6相同的平台技术,甚至发动机也与奥迪共用的1.8T I4 和V6 30V的机型。1.8升涡轮增压发动机配合5速变速器,动力强劲,最大能够爆发出190-200匹马力。前悬挂采用多连杆方式,后悬挂则使用扭力梁,有效减少扭力转向。
扩展资料
帕萨特B5是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帕萨特品牌轿车的第五代车型。2000年,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帕萨特B5正式投放中国市场,在中国上市的帕萨特以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帕萨特轿车为原型。
根据中国的法规规定、道路条件和中国用户的审美倾向、使用要求而全新开发的,将原型的B5加长100mm,宽大的体形让帕萨特更适合于国内的商务车市场。成为中型轿车中的高端产品。上海大众还对帕萨特B5进行大的改进,并取了一个别名:领驭。也被人戏称为:帕萨特B5.5。
B52轰炸机和B5轰炸机的区别
波音B-52亚音速远程战略轰炸机(英语:Boeing B-52 long-range subsonic jet-powered strategic bomber,绰号:Stratofortress,“同温层堡垒”)是美国波音飞机公司研制的八发动机远程战略轰炸机,用于替换B-36轰炸机执行战略轰炸任务。1948年提出设计方案,1952年第一架原型机首飞,1955年批生产型开始交付使用,先后发展了B-52A、B、C、D、E、F、G、H等8种型别,1962年停止生产,总共生产了744架飞机。
B-52现役76架,仍然是美国空军战略轰炸主力,美国空军现在预算让B-52一路服役至2050年。这使得服役时间高达90年。美军愿意让B-52继续服役的其中一个原因是B-52是美国战略轰炸机当中可以发射巡航导弹的唯一机种。
为了因应中国人民解放军针对西太平洋第一岛链与第二岛链的武力扩张,美国空军的B-52常态性部署于夏威夷与关岛安德森基地;若中国与美国的亚太盟邦发生战事,美军B-52可飞抵日本琉球嘉手纳基地进行前进部署,以抗衡攻势上具有地利之便的解放军。
研制背景
1945年6月,当时对日作战还未结束,
B-29超级堡垒轰炸机
美国陆军航空兵(USAAF)指示航空装备司令部(AMC)对战后新一代轰炸机进行预研。为B-29争夺前沿基地而与日军展开的岛屿争夺战异常残酷血腥,战后远程战略轰炸机首先要摆脱对前进基地或转场基地的高度依赖。如果说B-36的研制是出于跨大西洋战略轰炸的考虑,那么太平洋战场的经验教训无疑进一步强化了对美军洲际航程的渴望。[1]
1945年11月23日美军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性能要求,包括作战半径5,000英里(8,050千米),以及34,000英尺上空300英里/小时的航速,
B-36 和平缔造者超长程战略轰炸机
载弹量达10,000磅。机组人员共5人,并有条件扩充到6人。它被定为第二代洲际轰炸机,用来接替B-36,后者此时甚至还未进行处女航。很明显它的设计思想和B-36迥然不同,后者作战半径超过所有护航战斗机的航程,用更多遥控炮塔构成360度球面火网。前者主要依赖自身飞行性能来摆脱敌方飞机拦截,尽可能减少自卫武器和操作人员以提升指标。
初期招标
次年2月13日,美国陆军航空军开始对新
Model 462方案基本上就是B-29的六发放大版
一代战略轰炸机研发进行招标。波音、马丁和统一伏尔梯(康维尔公司前身)三间美国航空工业巨头分别提交了各自的设计参数和成本报价。其中,波音公司命名为Model 462的方案表观上类似于B-29,只不过新飞机的体积比B-29要放大许多。气动布局采用旧式的平直上单翼,翼展221英尺,面积3,250平方英尺,圆截面直筒形机身长161英尺2英寸,重360,000磅,飞机四个主起落架独立地收藏在设在机腹内侧的四个发动机舱,属于常规前三点式起落架布局的一种变形。动力配置方面,由于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涡轮喷气发动机油耗极高,在续航时间上难以满足军方,故最终被设计者弃用。尽管Model 462航程短,机体也未进行任何测试。美国军方还是于1946年6月5日宣布了招标结果:波音的Model 462方案赢得合同,并在当月中旬得到了军方XB-52的试验机型编号。
设计定型
XB-52后来经历了Model 464、Model 464-16、Model 464-17、
最终构型:Model 464-67,前机身显著加长
Model 464-29、Model 464-35、Model 464-40等方案,美国空军对其均不满意。但第一次柏林封锁危机使美军蒙受来自苏联威胁的庞大压力,加紧了对波音XB-52的设计工作,1950年2月,李梅将军在空军参谋部要求资深官员会议批准使用Model 464-67替代Model 464-49。1950年3月24日,会议核准了这一决定,但没有做出批准投产的承诺。延至1951年,美国空军终于承诺由波音生产B-52战略轰炸机。[5]
此时,美军和其盟友正在朝鲜战场和朝鲜人民军及
由 Model 464-49到量产型B-52A 的变化图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38线范围展开激烈战斗。虽然苏联没有直接参战,但冷战两大阵营的关系仍转趋恶化。鉴于国际最新形势发展,李梅将军坚决赞成用B-52 完成战略轰炸机部队的更新换代。1951年1月9日,美国空军参谋长霍伊特·范登堡将军(Gen. Hoyt Vandenberg)正式批准用B-52取代B-36,并于2月14日签署了第一份量产合约,要求波音飞机公司生产首批13架B-52A型战略轰炸机(生产序号52-0001/0013)。
B-52B型
B-52B是第一种批生产型,由B-52A改进而成。
B-52B型飞越洛基山脉
1955年6月开始装备部队,机上乘员8名,共生产50架。改装J57-P-19W发动机,总重190500千克,能执行核轰炸和常规轰炸任务,也能进行照相侦察。在弹舱内可挂照相机和电子侦察短舱。其载弹量与A型相同,装备有MA-6A轰炸/导航系统。尾部炮塔系统包括A-3A火力控制系统和2门20mm机炮;或MD-5火力控制系统和4挺12.7mm机枪。并装备有AN/ALR-18和AN/APR-25等ECM接收机、AN/ALT-16ECM发射机以及AN/ALE-25箔条布洒器等电子干扰设备[16-17]
B-52C型
B-52C是B-52B的改进型,结构相
B-52C型
同,但改装J57-P-29发动机。1956年3月试飞,6月装备部队,共生产35架。副油箱的容量加大,每个可装5675升燃油,飞机总重增至204000千克。乘员改为6人。载弹量与A型相同,轰炸导航系统为AN/ASQ-48。尾部炮塔系统包括MD-5火力控制系统和4挺12.7mm机枪。[18-19]
B-52D型
B-52D是C的改进型。共生产170架,1956年12月开始装
B-52D型
备部队。弹舱内可挂侦察短舱。航程和重量增加,乘员6人。为了继续服役,1977年作了结构延寿,并装了新型电子设备。大批B-52D型的服役使美空军有了可靠的、全面的对苏战略核轰炸能力。起初其攻击武器与A型相同,1959年和1960年在D型飞机上先后进行了改装AGM-28“大猎犬”导弹和ADM-20“鹌鹑”诱惑导弹的研制工作。1968年,在D型上又进行了改装高密度挂弹架(HDM)的研制工作。改装后常规炸弹的最大载弹量达27210kg。其攻击航空电子系统中,除D型的轰炸导航系统外还增加了导弹控制设备。[18]
B-52E型
B-52E改进了投弹、导航和电子
B-52E型
设备。加装AN/ASB-4型轰炸雷达和导航系统。共生产100架。主要是改进了攻击航空电子系统,1957年10月3日首次试飞,总共生产了100架。载弹量和武器配置方案与A型相同。尾部炮塔系统与D型相同。攻击航空电子系统为AN/ASQ-38(V),其中包括AN/ASB-4雷达、AN/APN-89A多普勒雷达、MD-1和AJA-1等设备。[18]
B-52F型
B-52F改装推力更大的J57-P-43W发动机。
B-52F型
1958年6月装备部队,共生产88架。其攻击和防御武器系统部分与E型相同。部分飞机也改装了高密度挂弹架。在越南战争期间,为了适应打常规战争的需要,提高B-52挂载常规炸弹的能力,把部分D型飞机炸弹舱内的箱形炸弹架改装成高密度炸弹架,后来部分F型和G型飞机也作了相应的改装。高密度炸弹架有3A-1、3A-2、3B-1、3BB-1、3BC-1、3BC-2和4A-1等型别,以适应悬挂各种武器。改装后的D型飞机,弹舱内可挂3个高密度炸弹架,每个炸弹架可挂18颗340kg的M117炸弹或28颗227kg的MK82炸弹;每个机翼下可挂12颗340kg的M117炸弹。最多可挂108颗通用炸弹,最大载弹量可达27.2吨。后来B-52F也进行了类似的改装,费用为3040万美元。[18]
B-52G型
B-52G是以F型为基础的重大改进型号。该型
B-52G型
号减轻了机身重量,增大航程,可携带空地导弹。飞机总重217700千克。1959年2月装备部队,共生产193架。结构减重4500千克,机翼和垂尾基本上是新设计的。垂尾高度降低了2.31米,弦长略有增加,这是辨认G和H型较好的特征。机翼采用长达24.4米的整体壁板,因此加大了翼内油箱容积。外挂副油箱容积减小,且固定在机翼下,因为B-52并不需要抛弃副油箱。机身结构简化,后部射击员座位改为安排在前部乘员舱内,因此取消了后部增压座舱以及相关氧气、通信设备。尾炮因此改为遥控控制。机翼下内侧发动机短舱与机身间加装挂架,可
B-52G型机尾
载两枚AGM-28B“猎犬”空地导弹,或ADM-20B“鹌鹑”诱惑导弹。[23]
1971年G型进行了第一次改进,能携带20枚短距攻击导弹(SRAM)。加装了用于低空突防的光电探测系统(EVS)。光电探测系统装在机头两侧下部的可旋转炮塔内,右侧是AAQ-6前视红外扫描器,左侧装AVQ-22微光电视。1978年,有98架B-52G进行了第二次改进,使其每侧内翼挂架可各带6枚AGM-82B空中发射巡航导弹(ALCM),同时保留在内部弹舱携带SRAM导弹及其他武器的能力。全面更新了进攻电子系统,把50年代的模拟式设
起飞中的B-52G
备更新为全数字式的。电子组件有完善的抗辐射保护。这种B-52G有翼根整流罩,是和别的B-52G的主要区别。1989年底完成改进。[23]
另外40架没有进行上述改进的B-52G加装了综合常规外挂管理系统(ICSMS),借助可插入式预编程磁带,可将各种武器的参数输入武器计算机内,从而可使用更多种类的武器。这40架B-52G中,有30架进而加装了AGM-84“鱼叉”反舰导弹,一次可外挂8枚。到1991年总共还有138架B-52G在服役,从1992年开始逐步退役。[24]
B-52H型
B-52H是G型的改进型,是B-52最新、最后一个型
B-52H型
号。飞机总重221360千克,1960年7月试飞,1961年3月装备部队。共生产102架。改装了推力75.71千牛(7720千克)的TF33-P-3涡扇发动机(左图),因此航程增加10~15%。尾部炮塔的4挺机枪改为一门ASG.21型火控系统控制的M61 6管20mm加特林炮。改用新型的电子对抗系统。在最近几年,该炮已经被新的电子自卫对抗装置取代。内、外发动机短舱间的挂架上,可带金属箔条和红外诱饵发射器。1971年H型第一次改进,内容与B-52G同期改装一样。[25]
1978年95架B-52H又和98架B-52G一起进行了相
B-52H型机腹
同的改进。改进后的B-52H没有翼根整流罩。1982年这95架B-52H在弹舱内改装了携带通用战略武器的旋转式发射架,每个发射架能携带8枚AGM-86B导弹,此外还能携带SRAM导弹、先进巡航导弹及核炸弹。1989年首架改装完毕的B-52H服役。1993年6月,47架B-52H开始新的改进,包括改进以MIL-STD-1760数据总线为核心的先进武器控制系统,加装GPS全球定位系统。改进后的H型可携16枚“鱼叉”反舰导弹、或6枚AGM-142A空地导弹,或12个联合直接攻击武器(JDAM),使其常规作战能力大大提高。美国空军保留95架B-52H,一直服役到2000年后。
轰-5(英语:Harbin H-5 Light bomber,北约代号:Beagle,中文:猎兔犬)轻型轰炸机,是中国中航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飞机制造厂)参照苏联伊尔-28轰炸机,改进设计并试制生产的一种喷气式前线战术轰炸机,可在各种复杂的气象、地理条件下执行战术轰炸及攻击任务。你所问的B5在美军是没有的,而在中国的是叫轰5,在国外被称为B5。
轰-5于1963年1月开始研制,1966年9月25日首架轰-5在哈尔滨试飞成功。1967年4月,轰-5轰炸机通过国家鉴定,投入批量生产,随后装备中国空军部队[1] 。该机于1984年停产,总共生产545架[2] 。
研制背景
苏联空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Me-262战斗机
仅装备了以螺旋桨发动机为动力的轰炸机。而上世纪40年代初德国首先研制成功喷气式发动机轰炸机。梅塞施米特公司研制的Me-262型喷气式战斗机于1942年7月首次试飞,后来由于希特勒的坚持,Me-262曾被用来执行轰炸任务,它可载两枚重500公斤炸弹。同时,德国阿拉多公司研制了另一种Ar-234型喷气式轰炸机,可载弹1400公斤。Me-262和Ar-234是最早的、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仅有的两种喷气轰炸机。
德国喷气式轰炸机的出现,给苏联
Ar-234轰炸机
留下深刻印象。但由于苏联喷气发动机技术滞后,无法启动喷气式轰炸机的研制。鉴于喷气式轰炸机速度快、机动性好,苏联在解决了喷气发动机制造难题后,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提出了研制喷气式轰炸机的计划。根据苏联政府下达的任务,苏联伊留申飞机设计局开始设计研发新的喷气式轻型轰炸机,新机采用平直机翼、双涡喷发动机翼上布置,新型机编号为伊尔-28(IL-28)。
服役出口
1948年7月8日,伊留申飞机设计局试飞
苏军伊尔-28机群
员V.K.克契纳奇驾驶伊尔-28轰炸机原型机首飞成功。1950年5月1日该机首次公开飞行,同年开始装备苏联空军和海军航空兵部队,并服役达三十年之久。伊尔-28是苏联第一种大批量生产的双发亚音速前线轰炸机。从60年代开始逐渐被雅克-28轻型轰炸机替代。伊尔-28采用平直上单翼常规气动布局,流线形圆形截面机身,最前部是领航兼投弹员的玻璃机头座舱,稍后的机背上部有一个气泡形飞行员座舱盖,下部是轰炸雷达罩。机身中部内设一个机内炸弹舱。
机尾是活动手控自卫炮塔,内可坐一名射击
伊尔-28初号机
员(兼通信员),翼下可挂鱼雷、火箭弹,翼梢可挂副油箱。伊尔-28轰炸型是伊尔-28的基本型,可携带常规炸弹或小型核武器。此外还有伊尔-28Y教练型,将机头领航员舱改为第二座舱,拆除了机炮。伊尔-28曾出口到20个国家,改型有侦察机、鱼雷机、反潜机、靶机,大约制造2000架。[3]
中国仿制
新中国建国之初,就面临抗美援朝的严重局面。中国在大批引
中国在一江山岛战役中的轰炸机群
进苏联米格-15等战斗机的同时,也引进了苏联的几型轰炸机,其中就有苏联刚刚装备不久的伊尔-28喷气式轰炸机。中国在抗美援朝作战和东部沿海作战中,都曾实际运用轰炸机配合支援陆军。中国空军首次在1955年1月18日发动的解放一江山的三军联合战役中使用了图-2和伊尔-28轰炸机,成功地掩护了登陆部队作战,有力打击了敌人的环岛防御工事和守军舰只。通过实战,中国军队高层意识到轰炸机的重要性,并开始规划中国国产第一代轰炸机。
中国政府曾计划获取苏联授权组装生产伊尔-28轰炸机,但在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后,无法获得全部技术资料,中国航空工业部门只能通过已经引进的伊尔-28,进行测绘、仿制和局部改进伊尔-28的设计。由于哈尔滨飞机
苏制伊尔-28(IL-28)轰炸机
厂有维修护理苏式轰炸机的经验,逐渐积累了相当的技术基础,中国航空工业管理部门将自行仿制伊尔-28的任务下达给了哈尔滨飞机制造厂,并将新机代号定为轰-5(H-5)。[4] 轰-5是中国首次研发的轻型喷气式轰炸机。在设计中,设计人员以苏联生产的伊尔-28为基础,根据中国航空工业的实际情况和使用部队的具体要求做了大量技术改进。
轰5 在伊尔-28 的基础上更改量达 40%,主要更改是:(一)将苏联原机两半扣合的结构改为普通结构,减重 110 公斤。(二)机载设备则尽量与当时同期仿制的新型轰6 轰炸机通用,如采用轰6 的尾炮塔,引起了机尾结构的一些变化。经过这些修改,轰5 的战术技术性能有了一定的提升。除基本轰炸机外,轰5 还有鱼雷轰炸机、核弹投放机、HJ-5(轰教5)教练机和 HZ-5(轰侦5)、HD-5(轰电5)侦察、电子对抗机等机型[5] 。
轰-5于1963年1月开始研制,1966年9月25日,首架轰-5在哈尔滨试飞成功。1967年4月,轰-5开始量产,随后装备部队。1984年,轰-5停产。轰-5基型衍生出了轰-5甲,加大了航程,减小了起降滑跑距离[6] 。
中国服役
轰-5轻型战术轰炸机,采用两台涡轮喷气发动机,平直
中国空军轰-5机群
翼型,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一种前线轰炸机。机头的玻璃舱是领航员及轰炸手座舱,为导航和光学轰炸瞄准提供了良好视野[6] 。轰-5是中国空军最早的核武器载机,既可挂载核弹,亦可挂载各种航空炸弹,正常载弹量1000公斤,最大载弹量 3000 公斤,即250公斤炸弹12枚或500公斤炸弹6枚。机上还设置有自动驾驶仪、 机械操纵系统和电传动操纵系统, 以及各种比较完善的电气、仪表、无线电等特种设备,保证飞机能在各种气象条件下飞行。轰-5飞机除了标准型外,后来又发展成系列,有侦察型、训练型等。
轰-5已经于2009年5月全部退出中国空军现役战机行列。
轰-5轰炸机有多种改型,各型情况如下:
轰-5(H-5),基本型;与伊尔-28相比,轰-5飞机修改了机翼、后机身和尾炮塔的结构设计;选用了新型的轰炸雷达和瞄准具,提高了轰炸精度;采用了跟随性好的新的炮塔操纵系统,增加了航炮的备弹量,并提高了航炮的射速和射程[8] 。
轰-5甲,改进型,航程增加并缩短了起飞滑跑距离;
轰侦-5(HZ-5、RB-5),是在轰-5基础上改装照相侦察设备而
轰-5
成的侦察机,比基本型航程增大;轰侦-5飞机,填补了中国空军中短程侦察机的空白[12-13] 。轰侦-5是1970年研制的,1971年4月开始试飞,同年7月交付部队。主要改进是加装了可以在昼、夜间和高空条件下实施空中侦察的航空照相设备;增设了整体油箱,飞机的航程和续航时间都有显著增加。
轰教-5(HJ-5),轰炸教练型。主要机载设备轰炸雷达,自动领航仪,敌我识别器及各种通讯导航设备等。轰教5飞机,结束了中国轰炸机教练机长期依靠进口的历史[12] 。
HJ-5 拆除了尾炮,具有串列独立双座舱
轰电-5(HD-5),轰电-5很少出现在官方的报道里。中国空军的轰电-5能执行软压制对方防空系统的能力。原来轰电-5准备加装YJ-5
轰电-5电子干扰机(中国航空博物馆藏)
反辐射导弹,由于改型研制导弹下马未成,而YJ-91导弹则体型弹重过大,轰-5挂载较为吃力,实际使用效果不明。更多的用途是类似美国的EA-6B一样,从事电子对抗/干扰任务 。
轰-5鱼雷型,是专供中国海军使用的鱼雷攻击机,可外挂鱼雷和副油箱。轰-5鱼雷型,装备了普通直航鱼雷和“鱼-2”空投喷气动力鱼雷。其中“鱼-2”鱼雷是苏联PAT-52鱼雷的仿制品,1960年前已开始试制,直至1971年正式装备部队,原来命名“空舰-1”(KJ-1),后规范命名为“鱼-2”。该型空舰鱼雷弹径450厘米,长3.89米,重627千克。该鱼雷投放后在减速伞作用下缓慢入水,随后启动火箭发动机,其速度高达60到7
鱼-2型航空喷气反舰鱼雷(军事博物馆藏)
0节。虽然“鱼-2”射程仅有5000米,但是由于速度高,水面舰艇基本上无法躲避。在最初的规划中,曾计划生产2000条该型鱼雷,后随着时间推移,投掷火箭鱼雷的轰-5面对的防空火力越来越强,基本上不可能接近投弹。且“鱼-2”没有制导能力,命中率低。为此1976年中国海军希望“鱼-2”能由突防能力更强的强-5发射。随后的试验不太成功,1986年后海军停止订货,直至停产只生产了200余条实战型“鱼-2”。
轰-5雷达试验机,网络上曾经出现过轰-5改装的歼轰-7雷达试验机照片。歼轰-7装备的JL-10A“神鹰”脉冲多普勒雷达,首先在轰-5试验机上试飞试验。中国试飞院的这张照片,显示了轰-5轰炸机头部,改装
轰-5雷达试验机(预研JH-7飞豹雷达)
了歼轰-7的机头和雷达。这反应了中国在军机研制中,因地制宜、小步快跑的务实策略,利用和挖掘老旧机型的潜力,投资少、研制风险低,为新型机研发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和经验储备。
轰-5系列多种改型的试制成功,标志着中国在轰炸机的技术领域中,已从单纯仿制走向自行研制的阶段。中国航空博物馆收藏的轰-5系列,除基本型外,还有轰侦-5和轰教-5各1架。
综上所述,一个是战略轰炸机,一个是战术轰炸机是他们最大的不同。其他没可比性。
PASSAT B5的1.8T引擎的来历。
大众帕萨特B5 1.8T发动机既不属于EA111系列也不属于EA827系列,应该属于EA113系列!EA113系列发动机就是大众公司在1993年推出的,楼主不相信的话可以查一下,这款发动机主要采用的是每缸5气门的结构(三进二排),这款发动机在4代高尔夫GTI、奥迪TT、奥迪A4、奥迪A6、宝来、速腾、途安、甲克虫等车上都有采用,但只是有些车的功率调校有所不同。EA111系列发动机是大众公司在1970年推出的小排量系列发动机,采用每缸2气门结构,现在已经全部淘汰;但现在上海大众朗逸和POLO上使用的1.4和1.6L发动机属于全新的EA111发动机,该发动机采用16气门结构,技术也比较先进。EA827系列发动机是大众公司在1972年推出的,该系列发动机采用每缸2气门结构,在德国已经全部淘汰,但国内现在还有捷达1.6L、新宝来1.6L和2.0L、桑塔纳1.8L和2.0L、速腾1.6L和2.0L、途安2.0L、朗逸2.0L、斯柯达明锐2.0L等大众车在使用这款发动机。
关于《B50发动机》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