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奔驰m274发动机烧机油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 1、奔驰M254发动机正式国产,为啥英菲尼迪还在用有缺陷的M274?
- 2、奔驰GLC发动机烧机油吗
- 3、glc260l m264故障率
- 4、m274热效率
- 5、为何有人说买全新奥迪A6L不如买宝马5系和奔驰E?
奔驰M254发动机正式国产,为啥英菲尼迪还在用有缺陷的M274?
连国内都开始用M254了,为啥英菲尼迪还在用M274?
近日,奔驰代号M254的最新一代发动机正式国产。
奔驰一直以来都是"中改如换代",其实德国市场的中期改款E级早已经换上了M254发动机,但国内的中改款E级还没换上。
区别对待倒不至于,好东西当然自己人先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系列发动机从诞生开始的口碑都不是很好。
为什么?
其实掰手指头数过来,该系列第一代M27X发动机2013年推出至今才不到7年,就已经换代了三次,这种频率在正常车企来说是不常见的。
频繁的换代,就会导致大家认为这款发动机在设计上是有缺陷的。
真的是这样吗?
2013年奔驰推出系列代号名为为M27X的发动机,这系列发动机就包括了M270、M274、M276。
这三款发动机看代号差不多,但是在等级上也是有从低至高的差别。
其中M270中有1.6T高低功率和2.0T三种功率版本,主要搭载在当时的奔驰A级、B级、CLA以及GLA上。
简单来说就是入门款。
而进阶款就是M274,M274为2.0T四缸发动机,有高低两种功率调教,该款发动机搭载在当年的C级、E级以及GLK上,也可以说这款发动机为奔驰走量车型的主力发动机。
而M276则是另一番风景,跟上述两款不同的是,M276是与克莱斯勒Pentastar发动机基于共同平台研发的,它没有用上涡轮增压,而是走了扩缸增缸的路线,3.5L的直六发动机同样有高低功率两种调教。
M27系列发动机的推出对奔驰这个品牌来说绝对是跨时代的,在这系列发动机中也奔驰也投入了很多看家本领,例如高频率缸内直喷、可变气门升程、低惯量涡轮、平衡轴等等。
这些放到现在可能也就是一台10多万的K5凯酷能实现的,但是放在当时,这种技术还是非常高精尖的。
2013年正值小排量涡轮发动机盛行的年代,M274赶上了好时代,凭借着在当时十分优秀的动力参数和搭载的新技术,这款发动机在推出当年就被评为沃德十佳发动机,当时评委们是用"如丝般顺滑"来描述这台发动机的。
除此以外,搭载这款发动机的还不止奔驰旗下的车型,当时苦于没有小排量涡轮发动机的日产早在2010年就很有战略眼光的跟奔驰签订共同研发合作平台,基于奔驰合作平台打造的英菲尼迪Q50也坐享其成用上了这款当红炸子鸡。
但为何大家都对这款发动机都避而远之?
主要原因还是新产品稳定性不高,根据相关大神的总结,它的通病主要就是:
1.凸轮轴角度异常。表现为引擎故障灯点亮,启停异常,引擎异响噪动,加速异常。
2.卡滞导致的解锁迟缓,引发销和VVT链轮铲刮损坏。无法锁止引发转子与链轮无法接合。
3.发动机连杆断裂,气缸打烂,发动机缸壁出现大洞,导致发动机完全报废。
4.如果是行驶中,车辆会出现巨大异响及异味,发动机盖冒烟,车底有大量机油泄露的现象。
5.平衡轴开裂击穿缸体,导致爆缸。浅显地讲,即是发动机内部零件开裂甩出,硬生生将发动机打了一个孔洞
看上去是不是很恐怖,翼豹是易爆,M274是真爆。
但其实上述这些通病都仅是出现在初期的M274上,在2016年底推出的改进款M274A上,上面几点基本得到了解决。
所以也就是为什么英菲尼迪还在用这款发动机的原因,后期优化一下也不至于是不能用。
而且英菲尼迪也不能像奔驰这么财大气粗,花了大价钱研发的平台肯定要物尽其用。
另一方面,目前英菲尼迪还在搭载M27系列发动机的车型也只剩下Q50L和QX30两款车型,对于盈利不高的车型来说也没有必要为了取代发动机而去重新研发整个机构。
而且根据目前可靠消息,接下来英菲尼迪将会取消现在的后驱平台,采用与日产同源的前驱平台。
降成本提产量,这才是拯救英菲尼迪的好方法。
M27系列仅推出5年之后,M264就正式搭载在奔驰新车上。为啥要这么急呢?
第一点还是老问题,不管怎么说,M274还是有先天的设计缺陷,虽然后期版本有所解决,但还是治标不治本,特别是爆缸问题。
毕竟丑闻、骂声这些,一背就是好几代车型,看看隔壁家大众的第一、二代EA888和初期的DSG,"死亡闪烁"和烧机油这两个标签直到现在还是大家对大众车的笼统看法。
短时间换代洗脑是拯救自己机械名声的有效方法之一。
第二方面就是省成本,虽说M274也是模块化平台产物,但M264的模块化程度会更高。
何为模块化?
其实就是玩乐高,把排量和气缸这两个概念给平均化,我们也可以粗略的理解成500cc就是一个气缸,想要多大排量就把一个缸拼上去,缸垫这些都不用完全重新设计。
设计跟拼乐高一样简单,那零件通用率也会相应提高,研发和制造的成本也会省下不少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看到了2.0TL4的M264和3.0TL6的M256,但后期的1.5TM264是缩缸产物,并不是砍了一个缸。
最后一方面就是秀技术,随着排放标准的逐渐严格,奔驰在M264上采用了48VBSG电机技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轻混。
电机的加入没别的,最重要的就是省油降排放,其次就是改善低转速动力响应性的问题。
除了电机,奔驰还在这款发动机上加入了缸壁Nanoslide涂层以及微粒过滤器等技术。
综合来说,在M264这款发动机上,奔驰从根源解决了M274爆缸和凸轮轴的问题,其次还省了成本降了油耗。
一次满足三个愿望,比吃奇趣蛋还要快乐。
那为什么M264的服役时间更短呢?
很简单,M264的责任更多是给M274擦屁股,作为一款过渡产品挽留口碑。
另一方面,M256已经在这了,上面讲到,M264和M256是同时期产物。
虽然同时模块化平台产品,但其实在结构上是有所不同的。
最主要的不同就是没了皮带轮结构,众所周知,BSG的作用就是带动皮带轮,那同样有轻混但是没有皮带轮的M256是怎么工作的呢?
很简单,它的轻混电机就是它的皮带轮,对于这种电机结构奔驰也是有相关的专业名词——ISG。
ISG和BSG在功能性上的体现就是没了中间商赚差价,传递效率会更高,就会更省油。
而M254就是M256的砍缸产物。
省钱又换代,正好是一举两得。
当然是可以的。
其实换代至今,奔驰最新系列的发动机已经算是比较成熟,虽然小毛病的情况经常听到但也只是个别情况。
毕竟第一批小白鼠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奔驰GLC发动机烧机油吗
机油本身是有一定的消耗的,如果消耗过量就是出现了烧机油的问题。影响烧机油的因素很多比如:燃油品质、行驶路况、驾驶习惯、保养习惯等。
烧机油严重的表现:
1、燃烧室出现积碳,使活塞环的气环卡滞,出现密封不良的情况。
2、润滑系统中产生油泥,油泥使油环的回油孔堵塞,刮油性能减弱。
3、活塞与缸壁之间产生磨损。
4、气门密封出现腐蚀老化密封性能失效。
5、带有涡轮增压器的车辆,涡轮增压器密封环密封不良。另外现在车上都有曲轴箱通风系统(废气阀),如果出现问题,也会加剧机油的消耗。出现烧机油问题以前只能是拆修解决,现在有了不拆修解决烧机油的方案。
外形上, 奔驰GLC ( 查成交价 | 车型详解 )200L与现款车型保持一致,新车长宽高分别为长4765/1898/1648mm,轴距2973mm,轴距比 GLC 加长了100mm,车身长度加长了104mm,高度降低16mm。加长并未对其“身材”产生明显影响,车身前后比例依旧协调自然,趋向硬朗凌厉的整车线条让GL C2 00L看上去很是运动。
内饰部分同样维持与GLC260L相同的设计,中控造型 优雅 大气,整体用料上乘,做工精致,钢琴黑色的面板凸显出档次感。长轴让其拥有比标轴版明显更为宽敞的后排空间,乘坐舒适性得到不小的提升。
动力方面, 奔驰GL C200L搭载低功率版的2.0T发动机(代号M274),最大功率为135kW(184PS),峰值扭矩300N·m。传动9速手自一体变速箱,并有一套全时四驱系统。
(图/文/摄: 齐贺松) @2019
glc260l m264故障率
目前在售2021款奔驰GLC存在着制动异响、部件开裂、制动抖动、转向异响、变速箱顿挫、发动机烧机油、发动机漏防冻液等方面的问题。但故障率不高是人机交互功能太少了,让打开天窗车子都没有任何反应后备箱空间太小,不过好在挡板可以推拉也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不足起步实在太肉,但是好处就是在80km之后。
奔驰Glc260保养
从整体的动力参数来讲比上一代M274的260确实有所下降,虽说驾控的舒适度有所提升,但是在低速以及急加速动力迟滞的想象非常的显著,蔚揽能在安全范围内拓展出这款车在国内最佳的动力与操控,一对一定制的刷ecu是个不错的选项驾车员的驾驶习惯保养习惯都会有所不同。
m274热效率
m274热效率达到了百分之38。M274发动机拥有同级领先技术,如第三代直喷可变气门升程,低惯量涡轮增压,热效率也达到了百分之38,目前被广泛用于迈腾,帕萨特奥迪A4L等车型之上。
m274发动机的优缺点
M274发动机是奔驰为了应对发动机小型化涡轮化的变化竞争而研发的,一共有横置M270纵置M274两个系列,并且根据调校不同可分为低高功率版,M274发动机运用了可变气门升程技术,第三代BlueDIRECT缸内直喷技术低惯量涡轮增压,平衡轴技术等等亮点技术。
凸轮轴角度异常,症状是发动机故障灯亮启停不正常,发动机有噪音加速不正常,卡滞导致解锁缓慢导致销和VVT链轮刮伤,锁定失败会导致转子和链轮无法啮合,发动机连杆断裂气缸打烂,发动机缸壁有大洞,影响到发动机完全报废。
为何有人说买全新奥迪A6L不如买宝马5系和奔驰E?
首先A6这一代外观比上一代年轻,但好不好看,每个人看法不一,个人觉得没有上一代稳重大气,一些特别牛逼的装备都是在高配上,像矩阵大灯什么都,低配就是低配,有点不厚道,新款取消了老款2.5V6车型,估计是为了排放,重点四驱从全时四驱变为分时四驱,这就有点不厚道了吧,买奥迪不上四驱,那还不如不买。内饰全变为屏幕,不适合盲操作,必须要眼睛盯着操作,开车时不方便。
5系,每一次改款,外观和内饰改变,但骨子里的像动力,变速箱,操控都延续下来,而且这一代在继承宝马运动优良传统的同时更加注重舒适,内饰简单精致,基本没有减配,低配和高配主要是动力差异,这一点很厚道,看大街上销量就知道。
奔驰E级,内饰肯定是最豪华的,价格也很豪华,新款上市竟然装个1.5T的,还卖那么贵,E200 、E260同级别在价格上,动力上完全没的优势,就是一个牌子货,没点经济实力的你养不起它。
所以说在目前为止40万左右BBA最值得下手的就是530后驱版。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说法,原因就是在很多朋友的心中,奥迪的品牌度还是不如宝马与奔驰,所以同级别车型选择奥迪,就让这些朋友不解、疑惑,认为同样的级别为什么不选择奔驰、宝马,而为什么选择品牌度低的奥迪?实际上这仅仅是一些人的偏见罢了,实际上奥迪的品牌度并不比奔驰、宝马低。。。
其次就是奥迪的前驱布局较多,系数那些豪华品牌大多数是以后驱为主流,所以奥迪纵多的前驱入门版本车型就使得它降了几分格调,但实际上奥迪的 纵置前驱 与传统的 横置前驱 完全不是一回事,如果拿驱动形式来做文章,那么实在没有什么意义;就BBA而言,鄙人觉得奥迪、宝马的品质现在都很好,奔驰现在却有些越来越不良心的感觉,有条件的朋友可以对照下同级别BBA的底盘,其实通过用料往往能看出主机厂的态度。。。
奥迪的底蕴、品牌价值并不比奔驰、宝马低,只不过它的发展历程太过心酸
奥迪同样是个百年品牌,始创于1909年,而宝马则是在1916年创立的,所以说奥迪的 历史 要比宝马更长当年的奥迪( 汽车 联盟 )所打造的豪华轿车定位要高于奔驰、宝马,所以说那个时代的奥迪是无比辉煌的;只不过转折出现在了二战结束后,苏联强行把奥迪在 萨克森 的 汽车 工厂全部拆除、并没收大量设备,这样一来奥迪( 汽车 联盟)从此一蹶不振,之后的几十年几乎游离在主流豪牌之外,换句话说在之后的很多年,奥迪都是 有名无实 的存在。。。
严重受创的奥迪先是被奔驰收购,而奔驰在几年后自身也陷入了危机,所以也顾不得照顾奥迪了,而失去支援的奥迪几乎陷入了绝境,而在这很危急的时刻,大众将奥迪收购,奥迪算是躲过了破产的结局;上世纪70年代的奥迪处境无比心酸,曾经打造豪车的品牌,如今却沦落到给大众打造 紧凑车型 的地步,而同时期的奔驰、宝马已经开始打造 7系、S级 了,差距也正是从这个时代产生的,后来就不必多说什么了,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奥迪依赖大众的平台打造的奥迪100、奥迪80成功进入咱们中国市场完成了复苏;所以奥迪的底蕴、品牌度丝毫不比奔驰、宝马差,只不过奔驰、宝马发展的几乎很顺,没遇到过致命的危机;而奥迪则像是一个出身高贵,却因为际遇举家被迁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的落魄贵族;偏见也正是由于奥迪在那个时代的一段落寞期所导致的!
奥迪的纵置前驱已经很接近后驱了
奥迪的纵置发动机布局实际上是为打造四驱而准备的,只不过四驱的价格贵、门槛高,并不适合大多数消费者,所以一些入门版本车型才阉割掉了四驱版本,如上图所示奥迪纵置发动机、纵置变速箱,这些与后驱车完全是无任何差别的;奥迪的这种纵置布局只要将 中差 取消掉,直接将动力传递到后轴就可以了,这对于奥迪来说是很容易的(对于我们自主车企都很容易),实际上造一辆优秀的后驱车比横置发动机的前驱车要容易。
所以奥迪不造后驱车仅仅是因为难以割舍掉它的QuaTTto,这就是奥迪的灵魂,因为若是想用托森做中差,就必须得保证纵置发动机的布局,所以奥迪才弄出来一个很匪夷所思的纵置前驱,实际上理想的方案是 纵置四驱 ,只不过为了拉低门槛价格,才将一些车型进行阉割而产生了所谓的 纵置前驱 ;所以不要以奥迪没有后驱车而去贬低它,只不过奥迪的理念是全部产品皆四驱,只不过这个理念不太符合市场的实际购买力;如果奥迪的全部车系都是纵置四驱,估计也就没人会怀疑它的技术实力了,不过能承受起的用户就少了。。。
总而言之认为奥迪A6L不如奔驰E、宝马5系只是一种偏见,鄙人相信真正开奔驰E、宝马5系的朋友不会看不起A6L,因为咱们老百姓赚钱买好车也挺不容易的,经历过心酸、苦楚自然会懂得敬畏,天天都挺忙的、哪有功夫瞧不起这个、看不上那个啊?只有那些非BBA车主才会没事研究谁高、谁低这类的无聊问题,鄙人曾听一位华晨厂的德国人说过,在德国人眼中BBA同档次,只不过奔驰主打豪华质感,而奥迪与宝马都主打年轻、运动(鄙人想纠正人家奥迪是主打 科技 的,后来盘算一下貌似人家才是专业的)。。。
买车,自己高兴就好。。。就像取老婆一样,自己喜欢就好!!!
一线的大品牌BBA,他们各自细分市场的佼佼者,各自的产品力的话都是很强的,都是各自国产化中,级别最高的产品。宝马的5系和奔驰的E级,他们都已经上市有一段时间了,而全新一代的A6,刚刚上市不久。
先说奔驰的E级,奔驰的E级的话,换代是相当的成功的,他出色的设计赢得了一大批粉丝,不管是年轻的消费者还是岁数见长的中年消费者都对他这个设计很有好感。
不得不承认在这个看脸的时代长得好就是受欢迎。而且销量也证明了他的这种设计是非常的出色的,不过这台车的话他的发动机的话有一点老和国外的发动机是有差别的。
国内的北奔是用的m274的发动机,国外的是m264的发动机,还有就是前不久北奔的E级发生了断减震器,这是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就等同于断轴而且种种迹象可以看出来北京的国产奔驰跟国外是有质量差别的。
再来说宝马的5系,他用的那台2.0的b48发动机是沈阳产的,他跟国际上的进口宝马用的是一台发动机,也就是说沈阳产的这台发动机是提供给国外的进口宝马,所以说从这一点上来看,他们是没有区别的。
变速箱他们都用的是进口的采埃孚8AT变速箱。因为这发动机的造价昂贵,所以就造就了只有一些高端的品牌才用的上这台变速箱,然后这些厂商中宝马的调校是相当出色的。对这一代的5系即使设计上不是那么出色,但是卖的也相当的好。
再来说说全新一代的奥迪a6,他整个设计的话跟上一代又充满 科技 感,全系标配的几个大屏,也是让新一代的a6逼格满满。从它的销量上来看,它的换代也挺成功的。
它的发动机的话是前些年的沃德十佳,他的变速箱就,值得让人吐槽一下了,他更高级别的a8用的是at的变速箱。那么同样是奥迪的明星车型,为什么奥迪a6用不上稳定性,可靠性,舒适性更高的at变速箱的。
要知道双离合变速箱虽说在大众家已经是很普及,很不错的变速箱了,但是整体的平顺性以及应对各种路况的适应性还是不如传统的AT变速箱,双离合变速箱最大的优点就是说他好快的时候,他的优势发挥得比较大,但如果他遇见堵车的路况的话那就很头疼了。
总的来说奔驰豪华偏舒适,宝马运动,奥迪 科技 适中。但是从目前市场的反馈和可靠性来说宝马的5系还是更值得入手的。但是如果从变速箱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来说,确实是新的a6不如宝马的武器和E级。
CMC车友会,悦之心、悦之行,交友、自驾、摄影、越野、漂移,活出精彩,中国 汽车 俱乐部旗下组织!欢迎加入CMC车友会大家庭!
在BBA车型中,尤其是中大型豪华车阵营中,从现在的形势来看,奔驰E级绝对占有主导地位。奥迪A6L的更新换代速度,明显落后于奔驰E级和宝马5系。而且奔驰E级这次的换代又如此成功,所以目前A6L想从E级手中拿走一块蛋糕,显然非常困难。目前从价格来看,买A6L确实不如买E级性价比高。
首先,在很多人眼中,奔驰的定位要比奥迪高半级,换句话说,大家觉得开辆E级出门要比开A6L更有面子。毕竟奔驰在国人心中的影响力,以及品牌之外所带来的附加值都要好于奥迪和宝马。从价格来看,E级的起步价要比A6L贵一些。奥迪A6L的厂商指导价为:40.28-69.48万元,奔驰E级的厂商指导价为:43.58-62.98万元。
以两者2.0T版本的主销车型来看,A6L似乎除了价格稍微便宜点之外,其他方面几乎没有什么优势。奥迪虽然把最新的内饰设计语言放在了新款A6L上,但是整体的豪华感和 科技 感,依然没有E级给力!说实话,我觉这一代E级的内饰造型,绝对是它能在同级别车型中脱颖而出的重要法宝。男女通吃,老少皆宜!
岩哥的观点:很多人对奔驰E级最多的评价都是:内饰真漂亮!真豪华!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选择E级的消费者,基本都转投宝马5系的怀抱了,很少有人看完E级再去考虑A6L。所以我也觉得,在价位差不多的情况下,奔驰E要比奥迪A6L性价比更高。想买A6L的老铁们,可以先等等,估计过了这个热乎劲儿,会迎来大幅优惠!
我是岩哥,如果您有关于 汽车 方面的任何问题,欢迎随时向我提问,记得关注和点赞!
BBA中奥迪A6L是否级别最低-参考驱动系统和四驱即可
所谓的德系三强应该如何排名?
这两个排位对于商务人士而言应当偏向第一个,对于公务人士而言更偏向第二个。
原因很简单,曾经的公务用车是以大众和奥迪为主,A6/8基本算是最高标准的公车了;撇开车辆的真实水平不谈,车辆的“人设”直接决定了品牌定位的高低。所以奥迪的品牌影响力一度超过奔驰宝马,但是这种影响力已经消失了;原因在于公务用车自2017年开始不再允许采购外国品牌(涵盖合资)的新车,车辆均与高端品牌红旗 汽车 ,和其他自主品牌为唯一选项。
至此奥迪的排位自然会降低,而且其他曾经主攻这块市场的合资品牌都会下滑;那么在BBA老牌三强中的排位自然要以实力排名,作为与大众 汽车 一脉同源的奥迪,它的排名显然应该最低。
按照综合排名:
1:DSG系列的奥迪 汽车 没有理想的换挡平顺表现,七速变速器的级别也确实不够高;发动机机以EA888-2.0T的高低功率版本为主,水平也是不够理想的;虽说3.0T-A6的水平也还是不错的,然而变速器和驱动系统的特点决定了品质还是不够高。
同时第三代的发动机虽然解决了烧机油的问题,然而渗机油、漏防冻液、异响等问题在欧美亚太三大市场都有高频率的出现,综合排名显然要垫底。
2:宝马 汽车 能排名第二就算不错,首先该品牌的高功率2.0T发动机都烧机油,不论是因为气门油封老化还是因气缸磨损,烧机油的程度都相当的夸张。同时采埃孚的8AT纵置变速器在换挡顿挫方面问题也比较突出,实际体验和真实评价都不怎样;而且这台变速器不论用于宝马、捷豹还是菲克,漏油也是通病。
好在宝马后驱车的驾驶品质还是不错的,同样作为运动型车的驾驶感受要比奥迪更有意思,所以排名才能高一些。
3:奔驰 汽车 的品控水平也没有比宝马好哪去,发动机烧机油、变速器漏机油的问题也时常出现;但好在整体质量水平要理想一些,可选项也要比宝马丰富一些,至于内饰的豪华程度也有明显优势,这也算是个卖点吧。
德系三强的真实水平都不怎样,之所以能成功主要还是因为大众奥迪两大品牌早期打下的基础,也就是整个德系车其实都沾了大众 汽车 的光。不过论实力还是奔驰领先一些,毕竟如果不是戴姆勒奔驰曾经给奥迪四冲程的发动机,这个品牌估计早就消失了吧。
奥迪 汽车 的核心优势与缺点
奥迪 汽车 的卖点真没有什么,撇开特殊的品牌人设之后,技术亮点也就剩下了托森式差速器;这种差速器的特点是能够往前后桥智能调整分动比例,滚阻小(摩擦力弱)的车轮获得的动力少,反之则获得动力多——普通差速器正好相反,这会造成滚阻小的车轮因动力过强而容易打滑,车辆的操控极限会明显降低。
所以奥迪用了这种美国企业发明的差速器,实现的是车辆的操控水平一度有实力对标北美车企;价值奥迪品牌海外的定位并不高,价格优势带来了市场的认可。
重点:新款的A4/6L、Q5等车,差速器降级为多片式离合器限滑差速器,至此不再有智能分动的功能,同时还变成了“适时四驱”。日常代步通勤为前轮驱动,前轮打滑实现四轮驱动。但是同样采用纵置四驱的竞品,用相同的限滑差速器的轿车多为全时四驱,即使也是分时四驱,最起码两驱模式还是后轮驱动。
至此奥迪 汽车 失去了唯一的卖点,操控品质大幅下降。
两驱车虽然也采用了纵置发动机的布局,但却是前置前驱;前轮驱动的轿车的驾驶感受不如后驱,这不是依靠悬架能补偿的缺点。所以两驱的奥迪轿车就像是“大号迈腾帕萨特”,这样的轿车怎么能定位高端呢?
这就是奥迪 汽车 的排名会最低的原因,未来的奥迪会更加艰难,不过奔驰宝马、丰田雷车、本田讴歌等等品牌也都够呛了;这些定位够高、品质够低、品牌溢价极高的车,在品牌价值逐渐缩水后哪还有什么竞争力可言。
天和MCN发布,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不懂车的人会这样说,因为他们只听过几百年前的广告语,实际上,论性能,质量,一定是A6,宝马只剩后驱,所谓驾驶乐趣,现已不复存在,漏油奔只剩内饰哄人,你聪明点,多问一下人,试驾一下!
很有意思的是,一般真正拥有这三款车的人好像都是完全凭自己的喜好买的,因为这个问题我专门找几个车主聊了聊,以下算是实录吧:
车主A:开奔驰E300,家里还有一辆路虎和一辆歌诗图。他说买奔驰就是觉得样子好看,并没有觉得奥迪宝马有啥不好。
车主B:开奥迪A6 55TFSI,家里还有一辆mini。当时我们都觉得他疯了,可他也说买奥迪就是看中样子了,买55是因为同价位6缸的BBA数奥迪全面,他觉得奔驰很漂亮,宝马就完全没考虑过。
车主C:开奥迪A6 45TFSI,家里还有个电动车。他选奥迪是因为便宜,其实这哥们不差钱,但还是觉得奥迪的优惠力度要大,同时他当时完全没考虑过奔驰,而是直接和宝马去比的。
车主D:开宝马540,家里还有一辆mini和一辆电动车。他选宝马竟然也是因为便宜,他最初的预想是上A8,后来A8没有现车,退而求其次想要A6 55,万万没想到也没现货,然后转身去了宝马,刚好有一辆540,优惠还很大,就没咋考虑拿下了,可这哥们还心心念念的想着A8。
还有几个大体思路都差不多,他们不会觉得买了这个就瞧不起那个,只是单纯的觉得:行!就他吧!
另外多说一句,我问过的人真的,真的一个都没有考虑过要买雷车或英菲或讴歌的,最多说一句,雷克萨斯还挺好看的,但是也完全没有动过要买的念头。
奥迪最近新车型缺乏竞争力,A6例外,可以买,宝马变化太小,奔驰造型流畅但缺乏力量感
什么别人说呀大部分人说呀,其实都是提问题者自己说,以此充当水军!A6即便换代慢,但销量一直在BBA中C级车的领头羊!其实,购车人才真正知道哪种车的优劣,毕竟他用的是人民币而不是键盘!
关于《奔驰m274发动机烧机油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