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是电气自动化专业,平时自然和机械打交道,我的奇瑞旗云3开了九年,除了正常保养外,换了一个氧传感器,一个怠速马达,正时皮带是我自己要求换的,其他的一点问题没有,不光是发动机,同等价位的其他机械和电子产品,国产的也已经达到先进水平,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不认可国产,总是拿合资十多万的车和几万块钱的国产比,还有一些没开过国产的跟风评价,中国人第一就是好面子,开着十多万的合资车感觉比开二十多万的国产还拉风,其实我对车的评价来源于真实感受,我老婆的是斯柯达速派,开起来是舒服,不过她的十五万,我的七万,这不在一个档次上,中国科技这些年突飞猛进,将来还会越来越好,但是更多的也需要国人的理解和支持。
对于国产发动机,相较于几年之前,的确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动力的输出、扭矩的爆发等方面都是相对的成熟了。但是,从驾驶感受来看,我们也需要正视与合资品牌的差距,低扭的动力衔接,涡轮增压的迟滞,蠕行时与变速箱的配合,高转速动力的爆发等等还有一系列的问题,也正是这些问题,才能促进我们国产发动机更好发展。总之,可以买,有差距,还在进步中!
国产汽车发动机到底比韩国、日本差多少呢?
可以说,韩国的发动机技术和日本的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那么日本的发动机到底牛在哪里呢?
在2013年,英国的一家独立汽车机械故障保险公司公布了一项数据,在调查了36家发动机制造厂商之后,他们发现故障率最低的发动机制造商分别为本田和丰田,而奥迪、宝马以及大众则排到了倒数十名。虽然一项简单的数据不能说明日本的发动机怎么怎么样,但至少面对着德国百年汽车企业,在发动机的可靠性上日本丝毫不逊色于它们。
除了发动机的可靠性外,日本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也一直是被世界认可的,国家本身资源的匮乏不得不让他们提高效率。所以有的时候可能为了提高发动机1%的性能,但却会投入多达数亿元的研究经费,或许这就是日本汽车企业对于技术的一种偏执,不过这种偏执也令日本产品的价格逐渐升高。
那么国产发动机呢?其实,自主品牌的研发正处于初始阶段,对于发动机的研究则更是如此。汽车中的核心部件需要的不仅仅是几年的技术积累,它往往是一代又一代技术的传承,通过大量的数据才能有如今的可靠性能。所以,我们必须承认的是,虽然我们目前在研发上的投入很多,甚至已经有了自己自主研发的发动机,但仍与日本的发动机技术有着较大的差距。当然了,随着未来自主品牌的发展,发动机的技术一定会再上一个台阶。
我国的汽车工业起步较晚,技术比较薄弱,发动机是汽车最核心的技术,发动机的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所以,国内汽车厂家不舍得投入经费研发,直接购买日本的三菱发动机。中国品牌车型使用日本发动机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车辆动力与性能的问题,不过这极容易使其产生依赖,而这种依赖也造成了动力水平一般、技术相对落后、造车成本增加等问题!
这几年,我国的汽车工业才有一定的发展,比亚迪、奇瑞、哈弗等都在逐步摆脱三菱发动机的依赖。
国产发动机和整车设计步骤差不多,主要靠逆向,通过一些改动后成为自己的发动机,但是由于技术、机床、设备、技术工人的操作水平等诸多限制,达不到对标发动机的性能指标,加上相关工程师的标定水平有限,发动机的水平还是比较落后。
日本的发动机,人家起步教早,无论是马自达的创驰蓝天还是本田地球梦,相对于国产厂家的各类发动机无论在性能还是油耗方面都有非常大的优势,究其原因,也就是技术积累、相关制造工艺及其设备先进,工程师水平优秀。
韩国发动机也是逆向起步,从上世纪70年代韩国号召大力发展民族汽车工业起也一直都主要逆向日本三菱,以现代为首的韩企也一度搞过贴牌代工,现代集团真正意义上发动机的突破和进步来源于2002年起和三菱、克莱斯勒组建的发动机制造联盟,相当于小弟交学费跟着两个老大哥学习,虽然这个合作没多少年就终结了,但是韩国人还是学到了不少东西,到现在现代起亚的系列发动机主要技术都来源于当年的学习结果。
至于中国的发动机与韩国和日本的差距有多大,这个不太好说,有人说与韩国差距至少8年,与日本差距至少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