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是一种能量转换机构,它将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变成机械能。要完成这个能量转换必须经过进气,把可燃混合气(或新鲜空气)引入气缸;然后将进入气缸的可燃混合气(或新鲜空气)压缩,压缩接近终点时点燃可燃混合气(或将柴油高压喷入气缸内形成可燃混合气并引燃);可燃混合气着火燃烧,膨胀推动活塞下行实现对外作功;最后排出燃烧后的废气。即进气、压缩、作功、排气四个过程。这四个过程叫做发动机的一个工作循环,工作循环不断地重复,就实现了能量转换,使发动机能够连续运转。把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曲轴转两圈(720°),活塞上下往复运动四次,称为四行程发动机。而把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曲轴转一圈(360°),活塞上下往复运动两次,称为二行程发动机。 如果你问的是工作原理的话
发动机的原理是怎么样的?
曲轴旋转两圈,活塞上下各两次,完成一个工作循环的发动机称四冲程发动机。四冲程发动机的气缸体上,设有进、排气门,由曲轴旋转来驱动凸轮准时地打开和关闭,使可燃混合气及时进入气缸,并使燃烧后的废气及时排出气缸。
1、 进气过程
曲轴旋转,活塞从上止点向下止点移动,此时进气门已打开。由于活塞的下行,活塞上方容积增大,产生真空吸力,燃油和空气经化油器雾化混合成可燃混合气,经进气门被吸入气缸。活塞到下止点后,进气门关闭,进气行程结束。
2、 压缩行程
进气行程终了时,进排气门均关闭。活塞从下止点向上止点移动,使进入气缸的可燃混合气被压缩,活塞将到上止点时,混合气的压力可达1470kPa以上,温度可达250℃-300℃,为混合气体的燃烧作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一行程在活塞到上止点时结束。
3、 作功行程
当压缩行程活塞接近上止点时,火花塞电极间产生电火花,将被压缩的可燃混合气点燃,燃烧的气体迅速膨胀,使气缸内的瞬时压力达2940kPa-4410kPa,温度达1800℃-2000℃,在高压气体的作用下,活塞被迫从上止点向下止点运动,通过连杆,将高压气体的推力传给曲轴使之旋转作功,实现热能转变为机械能。
4、 排气行程
在作功行程末,活塞被推到接近下止点时,排气门打开,活塞由下止点向上止点运动,气缸内燃烧后的废气在活塞的推动下,经排气门排出气缸,活塞到上止点后,排气门关闭,这一行程结束。
排气行程结束时,一个工作循环完成。只要曲轴连续转动,进气、压缩、作功、排气就能周而复始地循环进行。
发动机工作原理是什么样的
发动机工作原理是什么样的?
发动机的四个行程工作循环就是一个重复性的过程。首先有四个行程组成,分别是进气,压缩,做功,排气,当排气行程结束时,活塞又回到上止点,也就是一个工作循环。随后,曲轴依靠飞轮的惯性作用任然在旋转。就这样周而复始的发动机也在不停的运转着,实现了将燃油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的过程。网页链接
发动机的工作原理的什么
将所有汽缸分成两组,把相邻汽缸以一定的夹角布置在一起,使两组汽缸形成两个有一个夹角的平面,从侧面看汽缸呈V字形,故称V型发动机。
V型发动机的高度和长度尺寸小,在汽车上布置起来较为方便。尤其是现代汽车比较重视空气动力学,要求汽车的迎风面越小越好,也就是要求发动机盖越低越好。另外,如果将发动机的长度缩短,便能为驾乘舱留出更大的空间,从而提高舒适性。将汽缸分成两排然后“打斜”,便能缩小发动机的高度和长度,从而迎合车身设计的要求。
由于汽缸之间已相互错开布置,因此在汽缸之间有较大的空间,这样便于通过扩大汽缸直径来提高排量和功率。V型发动机的汽缸均成一角度对向布置,还可以抵消一部分振动。
V型发动机的缺点是必须使用两个汽缸盖,结构较为复杂。另外其宽度加大后,发动机两侧空间较小,不易再安排其它装置。
V型发动机的汽缸数一般为5、6、8、1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