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发动机研发流程 图书》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 1、航空发动机在整个研制过程分为几个研制阶段?最好能具体点
- 2、发动机1年4爆!揭秘“胖五”发动机研制,背后经历了什么?
- 3、YF-77火箭发动机的研发历程
- 4、汽车研发流程
- 5、汽车零部件开发流程是怎样的
- 6、什么是发动机逆向开发
航空发动机在整个研制过程分为几个研制阶段?最好能具体点
航空发动机的研制阶段在国内有航空部下发的相关文件,或者航空发动机设计手册,分为论证阶段、方案阶段、工程研制阶段、设计定型阶段、生产定型阶段,后面的是使用和维护,就不列入研制过程了。论证阶段主要是完成指标的确定,方案阶段主要为完成总体方案、技术方案等,目的是研究完成指标的方法,工程研制阶段是根据总体方案实现研制指标的过程,主要是各项计算、试验和试飞,依据是GJB241或242,设计定型阶段是验收研制的产品的生产适应性,主要是按照241或242开展定型试验。生产定型是发动机在小批量使用成熟后进行的可生产性的评估,但国内尚未有产品完成这一过程。
发动机1年4爆!揭秘“胖五”发动机研制,背后经历了什么?
针对发动机而言,攻破了材料的困难,仅仅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下面每一步都极其艰辛,这是一次发动机试车的画面,刚研发完成的发动机,在试车台子上一点火就爆炸了。在液氧汽油发动机研发的初期,包含这种发生爆炸,不成功连续出现了四次。
2001年,针对液氧汽油发动机的研发精英团队来说是最艰难的一年。这一年,作出了四次整个设备试车,均未取得成功,在其中还连续两次出现了发生爆炸,这在中国航空航天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曾任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十一所液氧汽油发动机主任设计师葛李虎:零点几秒钟所有炸完,炸完了以后,连一个中间的零件“尸体”都找不到,不清楚到哪里去了。没有了,烧完后,所以对大家实验的分析工作中带来了很大的艰难。由于你寻找“尸体”之后,看一下哪一个摩(擦)痕(迹),哪个地方碰的,哪个地方撞的,这也是能够研究出去。连“尸体”都找不着了,你剖析啥。
接二连三的不成功,对研发精英团队而言,相当于一次次的毁灭性,一次试车成本上百万元,更为重要试车失败,新一代火箭的研发就无从说起。应对心灰意冷的精英团队,工作压力最大的主任设计师葛李虎给大家加油打气鼓励。
曾任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十一所液氧汽油发动机主任设计师葛李虎:失败是一定会失败的,百分之一百的失败,并没有不成功,不可能有一个新型号。
难题暴露出,但是寻找处理问题的核心却哪里简易,应对成百上千的零部件,怎样才能使发动机稳定顺利地启动呢?研发精英团队重振旗鼓,从发生爆炸残片中剖析故障原因。一个闸阀问题的实验,她们连续做了100数次,白天做实验,晚上就数据分析、安装商品,最长的一次,300人们在工厂住了整整的3个月。通过近一年的探索,总算看见了希望的曙光。
航天科技集团六院液氧汽油发动机副总经理室内设计师陈建华:发动机在2002年一次试车中,试车时长仅仅只有5秒左右,迅速就过去了,当时我就在现场。那么这一次试车的成功就意味着大家国家对于液氧汽油发动机启动技术性的掌握,如今回忆起来或是记忆力犹新。
2006年,液氧汽油发动机作出了600秒程增强试车,获得成功。2016年,液氧汽油发动机在长征五号试飞任务中取得成功。下面,它还在我国首次火星检测每日任务、嫦娥五号、太空站天和核心舱的释放中发挥着重要意义,每一次动力装置的表现都近乎完美。
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副院长马双民:根据发动机的研发,也完全掌握了髙压液氧汽油发动机的全套的技术性,研制出了我们具备彻底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火箭弹发动机,支撑点了我们火箭发动机动力的升级换代。
YF-77火箭发动机的研发历程
作为新一代运载火箭芯级的液氢液氧发动机可算得上白手起家了。中国研究氢氧发动机开展得很早,1970年就开始第一台氢氧发动机YF-70的研制,但是由于基础工业落后和低温氢氧发动机的高难度,发展道路艰辛无比。真空推力约8吨的YF-75氢氧发动机是长征三号甲、乙、丙迄今为止的唯一可选的氢氧发动机。1994年2月3日日本H-II火箭首发射成功,标志着LE-7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开始投入使用。为了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上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大推力氢氧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在缩比试验阶段也试图使用LE-7发动机一样的高压补燃循环(即分级燃烧循环)方式,当时规划的分级燃烧循环大推力氢氧发动机代号YF-78。此后不清楚是技术难度太大,还是欧空局火神和美国RS-68发动机采用燃气发生器循环的影响,中国大推力氢氧发动机最终采用了燃气发生器循环设计,地面推力50多吨,代号YF-77,于2001年正式立项。
2001年12月大推力氢氧发动机研制立项获得批复,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全面展开。
但是2007年却遭遇了国内外罕见的重大技术障碍,先后四次试车结果不理想,直接影响到整个研制进展。研制人员在发动机推力室从强度分析、振动分析,以及产品结构设计等方面上进行了改进,效果不理想后又改用“一大四小”的改进方案:使用隔板喷嘴,改进推力室结构,提高面板连接强度。终于在2009年12月,发动机转入试样研制阶段,这标志着中国氢氧发动机的设计、生产、试验技术步入了新台阶。 时间研制阶段试车时长(s)备注2004年6月18日 首次全系统试车 2005年1月5日 初样 50 首次满工况整机热试车 2006年1月15日 初样 200 2006年8月3日 500 2007年11月8日 500 2008年5月20日 500 2008年12月4日 500 2009年6月30日 500 2009年7月21日 500 极限工况 2009年10月26日 大喷管摇摆状态,首次全特性、全角度摇摆热试车;累计8676秒 2009年11月 500 2009年12月 试样 500 2009年第9次长程试验,全系统大喷管长程试验 2012年5月16日 试样 520 此次试车为确定发动机首飞技术状态奠定了基础 2012年8月17日 500 标志着长征五号火箭首飞发动技术状态已经确定 历经十年艰苦攻关,至2012年8月17日,YF-77发动机关键技术全部突破,累计试车22000秒。
汽车研发流程
市场调研阶段:一个全新车型的开发需要几亿甚至十几亿的大量资金投入,如果不经过很细致的市场调研可能就会“打水漂”了;现在国内有专门的市场调研公司,汽车公司会委托他们对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喜好、习惯等做出调研,明确车型形式和市场目标,即价格策略,很多车型的失败都是因为市场调研没有做好。
概念设计阶段:总体布置、造型设计、制作油泥模型。
工程设计阶段(数模构建):在完成造型设计后,开始进入工程设计阶段,工程设计是一个对整车进行细化设计的过程,各个总成分发到相关部门分别进行设计开发。工程设计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总布置设计、车身造型数据、发动机工程设计、白车身工程设计、底盘工程设计、内外饰工程设计、电器工程设计
样车试验阶段,工程设计阶段完成以后进入样车试制阶段试验阶段,样车的试验包括两个方面:性能试验和可靠性试验。性能试验,顾名思义,主要是对一些功能性的测试,看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可靠性试验,主要验证汽车的强度及耐久性。汽车的试验形式主要有风洞试验、试验场测试、道路测试、碰撞试验等。试验阶段完成以后,新车型基本得到确认,然后进入小批量试制阶段。
量产阶段:投产启动阶段的包括制定生产流程链,各种生产设备到位、生产线铺设等等。投产启动阶段大约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在此期间要反复的完善冲压、焊装、涂装以及总装生产线,在确保生产流程和样车性能的条件下,开始小批量生产,进一步验证产品的可靠性,确保小批量生产3个月产品无重大问题的情况下,正式启动量产。
汽车零部件开发流程是怎样的
汽车零部件开发流程是怎样的
1.汽车发动机连杆结构特点及其主要技术要求
连杆是汽车发动机中的主要传力部件之一,其小头经活塞销与活塞联接,大头与曲轴连杆轴颈联接.气缸燃烧室中受压缩的油气混合气体经点火燃烧后急剧膨胀,以很大的压力压向活塞顶面,连杆则将活塞所受的力传给曲轴,推动曲轴旋转。
连杆部件由连杆体,连杆盖和螺栓、螺母等组成。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连杆要承受膨胀气体交变压力和惯性力的作用,连杆除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外,还应尽量减小连杆自身的重量,以减小惯性力。连杆杆身的横截面为工字形,从大头到小头尺寸逐渐变小。
什么是发动机逆向开发
逆向开发即逆向设计流程,顾名思义与正向设计流程不同,其过程是依靠已经存存的零件或是产品原型的表面所得到的资料来建立三维CAD模型,而不是通过设计图。
逆向设汁流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产品实物几何外形的数字化、CAD模型重建、产品或模具制造。逆向工程中的关键技术是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模型的重建。
扩展资料:
逆向工程被广泛地应用到新产品开发和产品改型设计、产品仿制、质量分析检测等领域,它的作用是:
1、缩短产品的设计、开发周期,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
2、降低企业开发新产品的成本与风险;
3、加快产品的造型和系列化的设计;
4、适合单件、小批量的零件制造,特别是模具的制造,可分为直接制模与间接制模法。直接制模法:基于RP技术的快速直接制模法是将模具CAD的结果由RP系统直接制造成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逆向工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汽车逆向设计
关于《发动机研发流程 图书》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