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宝马发动机生产线视频》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 1、宝马德国工厂发力生产电动汽车,发动机生产转移至英国与奥地利
- 2、宝马3缸发动机卖给谁了
- 3、10亿元债券违约被停牌,华晨集团如何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 4、马自达的发动机是不是宝马发动机的生产线生产的?
- 5、国产的底气!参观宝马德国发动机工厂
- 6、沈阳华晨宝马发动机生产线的具体位置在哪?
宝马德国工厂发力生产电动汽车,发动机生产转移至英国与奥地利
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宝马宣布,作为其更广泛的向低排放汽车转型的一部分,将对德国工厂进行改造,以生产电动汽车和相关零部件,并将内燃机的生产转移到英国和奥地利的工厂内。
宝马负责生产的董事会成员MilanNedeljkovic表示:“截止到2022年底,我们所有的德国工厂都将至少生产一款纯电动汽车。”
当前,宝马位于德国慕尼黑(MunichI)的工厂负责生产4缸、6缸、8缸和12缸发动机,宝马将在2026年之前,投资4亿欧元对这座工厂进行改造,以生产下一代电动汽车。宝马宣布,8缸和12缸发动机的生产将从慕尼黑转移到英格兰海姆斯霍尔(HamsHall),其他发动机的生产则将转移到奥地利斯泰尔(Steyr)。宝马慕尼黑、丁戈尔芬(Dingolfing)和雷根斯堡(Regensburg)的工厂将获得大部分投资。
i4(图片来源:宝马)
宝马i4纯电动汽车将在慕尼黑生产;纯电版本的5系和7系轿车将在丁戈尔芬生产;电动X1将在雷根斯堡生产。宝马透露,丁戈尔芬工厂内负责生产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员工数量将翻倍至2000人。宝马位于德国莱比锡(Leipzig)的工厂将开始生产内燃机和电动版MiniCountryman,而雷根斯堡和莱比锡工厂正在为生产电池模块做准备。
随着电动汽车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以及各国政府都在加速放弃传统内燃机汽车,当前全球汽车工厂都在争相投资下一代汽车的生产。
11月18日,德国公布了一项30亿欧元(约35.6亿美元)的低排放汽车推广计划。英国也表示,将从2030年起禁止销售新的汽油与柴油动力汽车及货车。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宝马3缸发动机卖给谁了
正所谓风水轮流转,这句话用来形容3缸发动机,可谓是在适合不过了。在很早很早以前,3缸发动机在国内可谓是并不讨好的存在,在那个缸数和排量论英雄的年代,采用3缸发动机的夏利与奥拓,自然不是高档车的代表。至今还能回想起叔父辈们对3缸车的抱怨,无力,带不动空调等等字眼还是记忆犹新,随着我们汽车的发展,在往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基本很难见到3缸发动机的身影。
而随着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日渐盛行,各大厂商都把排量一减再减,而结构更紧凑,成本更低的3缸发动机,又重新回到了主流厂商的视线中。长安福特的1.0Tecoboost算是比较早进入国内的3缸涡轮增压发动机之一,当时你丝毫不敢相信,一台1.0的3缸发动机在加入涡轮增压后,能有125匹的最大马力,这已经是很多当时主流1.6发动机的功率水平了,而170牛·米的扭矩也直逼1.8发动机,而且低扭表现也更好。
在随后更是有多家厂商跟进,当中最积极的当属宝马集团,旗下的1.2T和1.5T这两款3缸发动机可谓是遍地开花,不仅仅是低端车型使用,就连环保超跑i8也是装备强化后的3缸发动机。而宝马的1.2T发动机更是杨威法兰西,在PSA集团担任主力机种。然而,这般盛景却并不维持很长时间,近期有传闻宝马在中国拟将旗下的1.5T发动机包括技术和生产线,都卖给华晨旗下的新晨动力,这意味着宝马有可能在国内市场上放弃3缸发动机。
宝马算是3缸发动机在新时代的先行者,为何要放弃呢?其实不难看出,在如今国内环境下,对3缸发动机,尤其是高端品牌上所采用的3缸发动机,消费者明显有所保留。而3缸发动机固有的缺点,也让其在高端品牌所要求的表现有所出入。而3缸发动机最大的问题,就是那相比起4缸发动机更为剧烈的抖动和噪音。3缸发动机在完成一次做工时,必然有一个活塞与其他两个的运动方向相反,不像6缸发动机一样能够相互运动抵消震动。而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要在解决噪音和震动等等方面投入成本加以改善,这显然与降低成本的初衷相违背。
而在涡轮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的今天,四缸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已经能达到相当出色的节能减排效果,而且动力相比起3缸发动机更容易获得,震动以及噪音表象也要好上许多。像沃尔沃T3车型上使用的1.5T 4缸发动机,最大马力达到152匹,比宝马上的136匹更为出色。在面对4缸发动机时,3缸发动机还真是毫无招架之力。
不过,3缸发动机也并非毫无生存空间,毕竟在1.0这个区间上,3缸发动机的成本优势还是很明显的,而在低端车领域对NVH的要求也不如高端品牌高,3缸发动机还是有排放和油耗方面的优势。在宝马3缸热潮褪去之际,通用等等厂家却依然陆续在低端车款中,投入3缸发动机,目前看来还是有一段时间可以继续使用。不过,随着技术日益完善,3缸车会不会提前进入又一个寒冬?
10亿元债券违约被停牌,华晨集团如何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现如今,如果单说“华晨”,不少人会感觉陌生,但与宝马放在一起——“华晨宝马”,似乎又是那么熟悉,这一情形多少反映出了华晨集团在用户心中的尴尬境地。
本月,华晨集团债务违约暴雷了。
就在上周,华晨集团规模为10亿元的私募债券“17华汽05”到期,而其发行人华晨汽车未能按期兑付,发生实质性违约。按照相关规则,华晨旗下所有债券即将停牌。这是华晨集团在公开债券市场上的首次违约。
此后,华晨集团回应表示,公司仍然在努力筹集资金,但是公司目前流动性紧张,资金面临较大困难,能否及时筹集到足额资金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冰山一角”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华晨汽车今年来首次面对债务危机。
今年7月开始,华晨集团就已陷入债务风波。8月12日,19华汽01、18华汽01、18华汽02、18华汽03等多只华晨集团旗下债券大幅下跌,其中18华汽01跌幅逾19%。8月13日,华晨集团旗下华晨中国股价随之下滑,全天跌幅8.78%。华晨集团债券和股票的同时下跌,从某种程度上亦反映了当时投资者对华晨集团债务问题的担忧。
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华晨来说,就是多米诺骨牌倒了第一块。”随着这只10亿元债券的违约,华晨集团债务压力的冰山一角也被缓缓揭开。
随之而来的是评级机构的负面展望。8月,评级机构大公国际和东方金诚先后将华晨集团及多只债券列入评级观察名单;9月,东方金诚和大公国际先后调低了对华晨集团主体的信用评级;10月,东方金诚和大公国际再度下调对华晨集团的评级,其中,东方金诚将华晨集团的债券评级从年初的AAA下调至BBB。
据不完全统计,除“17华汽05”外,目前华晨集团存续债券共14只,存续规模超160亿元,兑付期主要集中在2022年,均存在违约风险。
事实上,2020年对于华晨集团来说,除了新冠疫情的影响外,债务“爆雷”亦在预料之中。据东方金诚评级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末,华晨集团全部债务6455.49亿元,其中短期有息债务478.87亿元,占比73.06%;而从期限结构来看,截至2020年4月至12月末,华晨集团有息债务规模为432.67亿元,占全部有息债务的63.87%,比例非常之高,偿债压力陡增。
▍“两级分化”
广发证券固收分析师表示,华晨汽车违约的原因主要在于自主品牌盈利弱,盈利严重依赖华晨宝马,即将剥离华晨宝马对公司再融资能力产生冲击。
企查查显示,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即华晨集团)注册资本为8亿元,由辽宁省国资委和辽宁省社保基金分别持股80%和20%,实际控制人为辽宁省国资委,总部位于沈阳。
该公司旗下拥有4家上市公司,分别为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华晨中国)、上海申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申华控股)、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金杯汽车)及新晨中国动力控股有限公司(新晨动力)。
从业务体系上看,华晨中国承载了华晨集团旗下五大品牌:中华、金杯、华颂、雷诺以及华晨宝马的整车生产、研发等业务。其中,华晨宝马由华晨中国与宝马合资成立,华晨中国占股50%。
令人诧异的是,近年来,华晨集团合资、自主两大版块出现了两级分化的趋势——以华晨宝马合资为主的板块蒸蒸日上,而以中华、金杯、华颂为主的自主板块却每况愈下。
华晨中国财报显示,2020年上半年华晨中国营收14.5亿元,净利润40.25亿元。不过,剔除华晨宝马贡献的43.83亿元净利润,这就意味着华晨中国其他版块亏损超过3.4亿元。
数据显示,2019年华晨宝马贡献纯利76.26亿元,2018年贡献纯利62.44亿元;而同期华晨中国2019年实现净利润62.92亿元,2018年实现净利润52.94亿元,占比上,华晨宝马利润贡献率均超100%,且有上升态势。
销量方面,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华晨中华销量仅为3186辆,金杯汽车销量为7661辆,这些与华晨宝马同期26.2万辆的销量相比,几乎不值一提。实际上除了合资版块华晨宝马的销量处于上升期,其余的三大自主品牌中华、华颂、金杯销量持续下滑,甚至已经被市场边缘化。
很显然,华晨集团基本靠宝马维持的,不过“躺着赚大钱”的日子或将戛然而止。
随着国内放宽中国汽车业外国投资者持股比例的限制,2019年1月华晨中国与宝马集团签署股权转让协议,根据协议,到2022年华晨中国将仅持有华晨宝马25%的股份,其从中获取的利润也将腰斩。长期来看,华晨集团的“日子”将日趋艰难。
▍为何自主板块扶不起?
“如果躺着就能挣大钱,你还会努力奋斗吗?”这样一个触及人类灵魂的问题,华晨中国也未能躲过。
从结果来看,在华晨宝马轻松挣大钱的背景下,过度依赖华晨宝马的造血能力,导致华晨集团自主品牌缺乏发展的动力,不仅让华晨中华品牌逐渐边缘化,还让自身陷入了持续亏损的状态。当前,华晨自主版块的衰败成为了华晨现状的缩影,债务压顶、严重依赖华晨宝马的华晨控股陷入发展困局。
在业内人士看来,经过两年负增长,整个中国汽车工业跟前几十年都不太一样了,高增长阶段已经过去了。作为一个规模经济产业,一旦没有增长,那么迎接的就是利润下滑。中国汽车工业优胜劣汰加速情势之下,没有核心技术和产品的华晨自主板块发展举步维艰。
华晨今天的困境,非一朝一夕形成的。不过纵观华晨集团三十多年发展史,华晨集团的兴与衰几乎与两个人息息相关,仰融与祁玉民。
先说仰融。
1988年,华晨汽车的前身——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在沈阳汽车制造厂的基础上正式成立,结束了过去近40年计划经济时代的经营模式。次年,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同日本丰田汽车展开合作,推出了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金杯轻型客车。
1991年-1992年,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开始了新一轮改革,此时仰融入局。
1991年,沈阳市政府控股的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与仰融全资拥有的华博财务公司合资成立了“沈阳金杯客车制造有限公司”,金杯汽车持股60%,华博持股40%。
次年,仰融以在金杯客车中持有的股权注册了一家新公司——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随后华晨中国以换股的方式获得金杯客车51%的控制权;1992年7月,金杯汽车在上交所上市;10月,成立仅一年多的华晨汽车在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正式挂牌,华晨也由此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家在纽交所成功上市融资的企业。这一年,证监会亦刚刚成立。
凭借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仰融在此后的十年间成功打造出一个以华晨汽车为核心,包括至少4家纽约、香港、上海上市公司及大量非上市公司,资产一度达到300亿人民币的“华晨系”帝国,而华晨中华,正是仰融心目中华晨帝国的未来。
到1997年,金杯客车在轻型客车领域的产销量位居全国第一,此后更是连续6年保持着全国第一的位置。2002年,第一代中华轿车正式上市,这款倾注了仰融无限野心的中高级轿车,成为当时唯一有能力挑战合资中高级轿车的自主品牌车型。
经历过迅猛发展的华晨汽车,走向全国是必然。然而彼时的东北意在打造中国的“底特律”,作为沈阳汽车产业的中流砥柱,华晨集团必然被寄予厚望。公开资料显示,彼时辽宁省甚至还提出了“大连方案”,意在打消仰融南下建厂的计划。
一边是拼命想留住华晨,另一边却是仰融的全国战略,一时间双方关系变得十分微妙。金杯汽车的掌门人也一度和仰融开启了掌控权之争;次年,仰融出走美国。
2002年6月,香港上市公司“华晨中国”(CBA)宣布,解除仰融的董事会主席和行政总裁的职务。2002年10月21日,辽宁省公安厅正式通告,仰融因涉嫌经济犯罪被辽宁省检察院批准逮捕。仰融就此谢幕。
在此之前的9月,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成立,昔日的华晨汽车由国有资产控股的股份公司变成国有独资股份公司,自此,华晨汽车走上了另一条发展道路。
也是在这一年,华晨与宝马合资项目获批,2003年3月,双方签约成立“华晨宝马”。
仰融之后,是祁玉民时代。
仰融败走,华晨汽车很快进入了低谷期。2004年,华晨汽车布局的宁波罗孚项目、湖北雷诺项目、沈阳“奥斯汀”出租车项目接连中止,使得华晨汽车亏损严重。与此同时,金杯轻型客车竞争力衰退,销量也在2004年开始下滑,中华轿车当年更是亏损6亿元。为了止亏,华晨汽车还将沈阳金杯通用转让给上汽集团和上海通用。
2005年底,时任大连市副市长的祁玉民,被任命为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自此,华晨汽车进入“祁玉民时代”。
为了稳住华晨汽车的局势,祁玉民两面出击:自主板块大降价大促销,提升销量;合资板块对华晨宝马大放权,将财务权、销售权等权限让给宝马汽车集团,逐渐走向宝马在华代工厂的角色。
祁玉民降低自主品牌价格、让出合资公司管理权的措施,在短期内确实刺激华晨汽车自主品牌及华晨宝马销量双增长,但从长远来看,也为华晨汽车后来的坎坷发展路埋下祸根。
此时,祁玉民掌控下的华晨汽车开始急于求成,轻自主研发,重技术整合,希望利用外资车企已成熟的汽车技术研发新车,而非建设正向研发体系。祁玉民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梦想有一个产品,它的底盘是保时捷调校的;它的造型、内外饰是意大利搞的;它的发动机是和宝马合作的。三大资源一整合,是不是一个好车就出来了?”
这种简单的造车思路导致华晨汽车在其接手后的10多年里都未建立起正向研发体系,反而一味乞求合作伙伴宝马汽车集团的“施舍”。
在2001年至2007年中国GDP高速发展的时代,华晨集团却因为内斗错失了大好时机。由于动荡的历史,华晨集团高层频繁变动,核心技术团队大量流失。据报道,彼时华晨金杯负责研发的赵福全投奔吉利,负责销售的杨波投奔奇瑞,而刘志刚携大批亲卫投奔比亚迪。
此后,随着SUV市场逐渐兴起,华晨汽车也推出了中华V3、V5、V6、V7等SUV车型。但由于自主研发能力较低、技术整合能力较差,这些车的月销量大多呈现出前高后低、陡增陡降、归于平淡的状态。
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祁玉民出色的完成了领导交付的任务,把一个陷入困境的企业转变成了一家营收超2000亿的大型汽车集团,帮助宝马在中国市场取得了历史性的份额。但是对于华晨自主板块而言,祁玉民却失败了。
尽管在祁玉民的口中,华晨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家用市场换来了技术的中国汽车企业”,但华晨除了引进了宝马的发动机生产线,并没有在底盘、发动机、变速箱、设计以及前沿的智能化、新能源领域大力研发。
以至于中华和金杯市场份额在2013年走上巅峰后开始持续萎缩,中华品牌除了在SUV市场井喷的2016年短暂爆发外,基本上没什么存在感。
有人说,仰融的悲剧决定了华晨的悲剧,但也不全是。华晨从诞生起就已经成为了交织各种利益的漩涡,作为后来者的祁玉民,在这漩涡中也会身不由己。纵使手握一手好牌,结果大家都看到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马自达的发动机是不是宝马发动机的生产线生产的?
由于国家允许有资质的汽车生产企业可以和多家跨国公司合资,同时规定跨国公司在同一类型车种上不能有两个以上合资企业,而中国拥有轿车资质的企业十分有限,因此中国轿车的合资格局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显得分外扑朔迷离。
马自达公司先与海南汽车厂合资,又在长春与一汽轿车合作生产马自达6,长安福特的南京工厂也要引进生产马自达产品。今年3月28日,一汽与马自达成立合资销售公司,“负责销售M6及以后新投产的所有马自达产品”;4月19日,长安、福特和马自达签署合资合同,新建发动机厂,马自达公司在中国形成最让外界看不懂的合作格局。
最近,记者就马自达未来在中国的发展问题,采访了一汽马自达销售公司总经理山田宪昭。在一汽马自达销售公司中,马自达股份虽然只占25%,但一汽与马自达共同认为,销售马自达品牌产品,马自达公司对品牌有更深的理解,由他们出任总经理更为合适。这样,有深厚海外销售背景的山田宪昭便成为一汽马自达销售公司的总经理。
一汽马自达销售公司3月28日正式挂牌,马自达方面派出了7位资深专家到公司任职。总经理山田,单单在销售领域工作已经30多年,而且还有全球很多市场工作过的经历。
山田宪昭说,提高用户满意度,是一个公司生存的基本条件。马自达的方针,就是把和世界同步的产品带到中国市场,在今后两三年中,马自达会在中国投放8个车型;马自达的中期目标是,2010年在中国生产的产品达到30万辆,占中国市场5%的份额。
对未来马自达30万辆规模的产品构成,山田宪昭解释说,是从市场需求量来划分的,首先要有中级、中低级排量的车型,排量在1~1.5升之间,然后是排量在1.5~2升之间的中级车,再有就是中高档车,相当于马自达6这类车型。
对马自达目前在中国形成的复杂格局,山田宪昭解释说,马自达在中国的合作形式的确和其他厂家不同,但并不是有意要这么做,而是历史形成的。他认为合作的形式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合作的效果。现在也无法判断是马自达的合作形式好,还是别人的合作形式好。目前马自达和海南、和一汽轿车的合作,两个公司都是一汽集团的子公司;和长安福特的生产合作,是因为事先有长安与福特的合作,之后考虑到全球合作一环,才出现了与长安福特的合作。因为福特占有马自达33.4%的股份,是马自达最大的股东,马自达和福特的合作关系,不仅是在中国,而是在世界范围很多领域都在进行。
从合作效果上看,山田宪昭认为和一汽集团的合作非常好,一汽是中国汽车行业最早的企业,已干了半个世纪汽车,积累了一些经验,对中国市场非常熟悉。马自达作为全球性公司,在营销领域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把两者有效结合在一起,就能把合作效果发挥到最大程度。
M6的后续产品一定会在长春生产
山田宪昭认为,马自达和其他跨国公司在中国合作最大的不同点是在销售领域。在一汽以及长安福特生产的产品,都要由一汽马自达汽车销售公司负责销售。他说:“这样做的好处,是对品牌的管理能够统一协调。”
当记者请他比较一汽马自达与一汽丰田两个合资销售公司异同时,山田宪昭认为马自达的情况有所不同,马自达事先和各合作方达成了一致,并且强调说:“我所说的与合作方达成共识,并不只是马自达和一汽,马自达和福特达成一致,而是马自达和一汽,和福特,和长安福特,包括长安集团都达成了一致。”
他进一步阐述说,合资公司成立以后,伴随马自达公司在中国的战略全面展开,也是为了适应30万辆的销售目标要求,人员比去年年底翻了两番,达到了120多人。新进入的人员不是只从一汽集团调入,而是面向社会广纳贤才,都是正规大学毕业或以上的学历,而且有相应的工作经验。
山田宪昭明确表示,考虑到品牌传播的因素,马自达将来也会有一些进口车,但从整体量来说,在中国合作生产的产品,肯定会成为马自达品牌产品数量的主流部分。马自达的产品在哪里生产,最后要由马自达定论,现在正在做这方面的探讨和准备,而“M6的后续产品一定会在长春生产”。
对将要在中国市场投放的产品,他们会把节省能源的因素作为开发课题考虑进去。他介绍说马自达更注重于把氢气作为未来的燃料开发,特别在转子发动机上使用氢气燃料,因为氢气燃烧以后剩下的是水,非常环保。他透露,马自达在转子发动机上使用氢气燃料的技术非常先进,离实用非常近了。当然即便技术上没有问题,还要看整个社会环境条件是不是具备。
把销售公司总部设在长春,山田的解释是,“主要考虑生产和销售比较接近为好,因为生产和销售需要经常及时交流和沟通信息。再一点就是一汽集团的总部是在长春,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对于将来会不会把合资生产纳入视野里考虑,山田表示,“现在实际上正在做这方面的探讨和推进,但还不到可以披露的程度”。“在中国有多少市场份额不是目的”,山田强调说,“马自达最大的目标,也就是它的精髓,是向中国用户传递一种马自达品牌的精神,品牌能够放大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认知度”。品牌听起来是很抽象的概念,最终是要给用户一种动心的产品。
山田说:“按照我们的理解,商品的构成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产品,一部分是服务。生产线生产的是产品,全体经销商共同生产的是服务。服务加上产品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商品,才能给用户提供足够的使用价值。
对2010年要达到30万辆的销售目标,山田显得信心十足。他说去年马自达3个产品销量就达到了10万台,2010年中国整个市场规模放大了,达到五六百万辆,30万辆所占的比例是比较小的,而且今后两三年内马自达要相继投放8个车型。产品增加了,市场扩大了,还要进一步加强网络管理,“综合这些因素,我们对销售30万辆充满信心。”
国产的底气!参观宝马德国发动机工厂
宝马发动机的百年荣耀史 熟悉汽车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宝马出名不是因为汽车或者摩托车,而是因为飞机发动机。在随后近百年的发展中,发动机一直是宝马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摩托车上的“拳击手”发动机早已成为几代人的综合体,而汽车发动机则一直是行业的标杆产品,每年都是“沃德十佳发动机”的常客。这次我们来到了宝马发动机的摇篮慕尼黑,近距离了解了宝马发动机目前的核心技术和生产技术。
需要注意的是,这次德国宝马发动机之行并不是心血来潮,它绝对不是那么任性,而是有一定的“背景”。在这里,我想简单向大家说明一下:华晨宝马新发动机工厂将于明年年初正式投产,计划未来生产宝马最先进的发动机产品,并全部供应给国产车型。也就是说,宝马德国发动机厂的核心技术和设备也将应用于国内工厂。因此,通过这次参观,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宝马未来国内新发动机工厂的大致情况。在正式介绍宝马发动机厂之前,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宝马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发动机。
◆1917年,宝马IIIa,宝马首款航空空发动机。
1917年初,天才工程师马克斯·弗里茨加入拉普公司,负责发动机的研发。正是他设计了该公司的第一台航空空发动机——宝马IIIa。这款aero 空发动机的出现,让宝马第一次正式出现在世人面前,开启了从aero 空发动机起步的创业历史。
◆1919年,宝马第一个世界纪录诞生。
长期以来,《凡尔赛条约》禁止德国生产飞机。就在《凡尔赛条约》生效之前,飞行员弗朗茨·泽诺·迪默驾驶DFW 37/III从宝马工厂附近的奥伯威森菲尔德机场起飞。该机搭载宝马生产的6缸发动机,已达到历史最高海拔9760米。这个记录是宝马众多第一之一,意义重大。被迫停止生产飞机发动机,宝马转向摩托车产品。
◆1923年,“庚子”发动机上台欢呼。
1922年,在宝马设计委员会的设计下,第一辆宝马摩托车R 32终于在1923年的柏林展览会上亮相。一经问世,R 32就赢得了大众的喜爱。值得一提的是,R 32的核心技术装备配备了传说中的水平对置双缸Boxer发动机。
◆1933年,宝马第一台汽车六缸发动机诞生。
1928年,宝马成功收购艾森纳赫汽车厂,这是成功生产“西地)3/15 PS”汽车的工厂。这款车在1929年改进后作为宝马3/15 PS DA 2出售,是宝马的第一辆车。从1932年开始,宝马位于慕尼黑的发动机研发部门重新启动了汽车发动机的研发。
◆1954年,宝马首款铝合金V8发动机M50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宝马迫切需要一台更强大的发动机。1951年,工程师们为V8发动机制定了各种详细的设计方案。为了避免现有车型的尺寸和驱动系统发生重大变化,新发动机必须足够轻且结构紧凑。
◆1968年,经典直列六缸M30发动机诞生。
1968年,宝马M30单顶置凸轮轴直列六缸发动机诞生。这台发动机是宝马的历史经典之一,被沃德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动机之一。M30及其衍生车型已经在不同的宝马车型上使用了20多年。
◆1983年,宝马首款柴油发动机M21D25上市。
20世纪70年代以前,宝马RD团队对生产柴油发动机不屑一顾,因为他们认为柴油发动机的性能无法与汽油发动机相比。但是随着石油危机的到来,宝马的RD团队终于迈出了开发柴油发动机的步伐。
◆1987年,5.0L M70发动机是汽车史上划时代的产品。
20世纪80年代初,宝马再次开始考虑大排量发动机,研究人员开始在六缸发动机的基础上开发排量为5.0L的V12发动机。按照宝马的V型发动机传统,这款大排量发动机采用更轻的铝制结构,因此具有更好的功率重量比。
◆2021年,N52发动机是世界上第一台镁铝合金曲轴箱。
2021年推出的N52直列六缸3.0L发动机,是宝马进入新千年后的经典之作。它是世界上第一台在生产车型中使用镁铝合金曲轴箱的发动机,重量仅为161 kg,最大输出功率为258马力。
通过上面提到的简要回顾,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代宝马发动机都会基于时代的需求进行开发和改进,在车辆驾驶乐趣和油耗方面不断创新,在行业内树立新的标准,这也是宝马百年领先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如今,宝马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发动机生产网络。
宝马发动机的全球生产网络
目前,宝马的发动机生产网络包括德国慕尼黑、丁格芬和兰舒尔的工厂,英国哈姆斯霍尔、奥地利斯太尔和沈阳动力总成厂。此外,沈阳的另一家新发动机工厂将于明年开业。似乎有大量的工厂。其实他们负责的事情是不一样的。先来看看他们的分工。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宝马发动机的生产网络主要集中在欧洲,尤其是德国和奥地利,而英国的harms Hall工厂在很大程度上考虑了 MINI 的生产需求。在欧洲之外,中国显然是宝马最重要的发动机生产基地。除了现有的沈阳动力总成厂,一家全新的发动机厂将于明年在沈阳开业。根据厂家介绍,新发动机厂的技术和设备可以说不如欧洲工厂,让人期待。
慕尼黑工厂概况及核心技术
◆慕尼黑工厂:宝马新一代3缸、4缸模块化发动机的生产基地。
这次我们参观了德国的三家宝马发动机工厂,分别是慕尼黑、兰苏斯和丁格芬工厂。作为宝马工厂的摇篮,慕尼黑工厂被认为是对宝马真正激情和最高技术创新水平的集合。
目前,慕尼黑工厂的日生产能力约为900辆,包括 宝马3系 轿车、3系旅游轿车、4系轿跑车和M4轿跑车。2021年,这里总共生产了228,126辆汽车。除了整车制造,发动机生产也是慕尼黑工厂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工厂生产的发动机包括宝马3缸、4缸、8缸和12缸汽油发动机以及6缸柴油发动机。根据发动机的类型不同,单台发动机的生产时间也不同,大约6小时到12小时。
慕尼黑工厂包括两个部分:车辆生产和发动机生产。未来几年,他们计划再投资700万欧元改造工厂。主要改造项目包括铁路桥梁改造和涂装车间扩建改造,其中铁路桥梁改造是为了提高物流效率,涂装车间改造是为了降低能耗和水污染废气对附近居民的影响。
慕尼黑发动机厂拥有独立的生产线,专门负责生产宝马3缸和4缸模块化汽油发动机。是宝马集团发动机生产网络中模块化发动机的核心生产基地。2021年,这里共生产了145,000台模块化发动机。
事实上,宝马将模块化设计理念应用于发动机的设计和制造。宝马的模块化技术其实很简单理解:不同类型的发动机都使用相同缸径、相同冲程、相同气缸间距、相同排量的气缸单元,排量和动力输出由气缸数量决定。
在宝马的模块化发动机概念中,他们认为将单个气缸的排量设定为500毫升是最完美的,因为这个排量的气缸可以将发动机的声学特性、振动特性、工作效率和机械摩擦保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
不同发动机部件的多功能性使宝马能够以非常高的效率大规模生产发动机,同时可以小批量灵活生产特殊版本的发动机。据悉,模块化汽油机之间的零部件通用率可达60%,模块化柴油机也是如此,汽柴油模块化发动机之间的零部件通用率可达40%。总而言之,模块化生产可以有效帮助宝马控制发动机工厂的生产成本。
技术方面,宝马模块化发动机集成了单涡轮双涡管增压、高精度直喷燃油和Valvetronic电子气门系统三大关键技术。目前宝马UKL平台上主要车型的三缸发动机都有这三项技术,针对UKL平台的车型有Series 1和X1。关于宝马发动机的生产过程,大家可以通过下面的视频有更直观的了解。
更多精彩视频,均在车载家庭视频频道。
兰斯胡特工厂铸造车间技术
◆工厂大地小屋:目前拥有宝马唯一的代工工厂。
兰斯·赫特最初属于汉斯·高尔斯有限公司。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汉斯·格拉斯有限公司陷入困境,宝马正计划建立一家全新的工厂。在这种情况下,宝马决定收购汉斯·格拉斯有限公司及其在兰苏斯和丁格芬的两家工厂。
该厂主要生产轻金属铸造发动机及底盘零件和车身塑料件。此外,碳纤维车身部件、电驱动和传动系统部件也来自兰苏斯,这里生产的部件将被送往宝马在全球的组装工厂。
兰舒特工厂最近为一个全新的轻量化工程研究中心举行了奠基仪式。从2021年开始,大约160名工程师将在这里研究创新材料、车辆混合材料框架的概念以及未来车辆生产流程的规划。新中心将进一步巩固宝马集团在汽车轻量化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投资2000万欧元。
兰硕铸造主要采用五种不同的铸造工艺,包括砂型铸造、低压金属型铸造、重力铸造、高压铸造和消失模铸造。采用哪种铸造方法取决于铸件类型、技术规格和产量。
电弧喷涂的工作原理是由铁基合金制成的两根带电金属丝放电,在高压下产生短路,形成弧光。超强的电流、精心计算的两线间距以及对加压气流的精确控制,使宝马的电弧喷涂系统能够产生温度超过1200摄氏度的高度稳定的弧光。这种超高温使金属丝熔化形成细小的液态金属颗粒。此时喷枪进入工作状态,液态金属颗粒通过高压高纯氮气喷射均匀附着在气缸内壁。
宝马集团为此专门研发了一款非常复杂的喷枪,由100多个零件组成,采用了先进的平移技术。电弧喷涂技术有几个优点:一是可以有效降低摩擦系数,提高气缸内壁的工作效率,从而有效降低油耗;其次,它可以增加发动机设计的灵活性,增强耐用性,提高曲轴箱的导热性。采用该技术涂覆的圆柱体具有优异的导热性和机械性能。此外,电弧喷涂不受曲轴箱铸造工艺的影响,可应用于重力压铸、砂型铸造或压力压铸。
“锁定热成像”技术通过加热喷入气缸的内壁,用专用摄像头监测分析传热情况,可以检测出内壁表面的任何微小瑕疵。电弧喷涂的质量将始终在严格的监控下完成。
说到代工,我们总是强调它是宝马“目前”唯一的一家,因为明年,宝马很快就要在沈阳的新发动机厂有一家全新的代工厂,这也是宝马在全球范围内的第二家代工厂。令人惊讶的是,厂家透露,华晨宝马新铸造厂的设计和建造将在宝马德国最新技术上再次创新,成为宝马最先进、最干净的铸造厂。实际结果是否如其所说,我们要到明年才能知道。看完代工的介绍,相信很多朋友需要慢慢“消化”了。下面是宝马发动机的特别视频,点一下就能享受到,哪怕是放松一下,然后就是鼎格芬工厂的介绍。
更多精彩视频,均在车载家庭视频频道。
丁格芬工厂:i车型核心部件产地
◆植物丁戈芬:宝马I型核心部件的起源
与慕尼黑、莱比锡等工厂相比,丁格芬工厂并不知名。事实上,丁格芬工厂是 宝马7系 ( 查成交价 | 车型详解 )的发源地。不过这次我们不是来参观7系的流水线,而是来这里了解宝马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情况。关于该厂车辆的常规装配流程,也可以通过以下视频进行简单了解。
更多精彩视频,均在车载家庭视频频道。
格芬工厂是宝马全球最大、最灵活的生产基地之一。2021年,工厂生产宝马3系、4系、5系、6系、7系轿车36.9万余辆。目前,其产品组合包括五大系列,共17款车型,日产量约1600辆。鼎芬工厂目前拥有17500多名正式员工和800多名实习生。
自2021年起,迪丹格芬工厂开始向宝马莱比锡工厂供应I系列车型的主要零部件,如高压电池存储单元、电驱动装置、铝制底盘等。凭借其在铝制品方面的独特专长,迪丹格芬工厂还为 劳斯莱斯 车型生产铝制车身。此外,宝马在该工厂还有一个大规模的仓储和物流处理设施——中央配送中心,用于为全球宝马和 MINI 零售网络提供原厂零配件。
革命性的I型车型上市后,宝马集团开始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做准备。鼎汾工厂最近新建了两条生产线,用于生产高压电池和电力驱动系统。中期来看,未来几年,工厂将在电动交通领域提供200多个新工作岗位。未来五年,在电力驱动系统的新生产领域,工厂和设施的总投资将达到数千万欧元。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生产也成为了工厂的重要任务,相关的生产线也从去年的一条增加到了两条。就生产特点而言,主要有三点:一是生产区域高度自动化,厂商宣传是行业最先进的;其次,可以实现多型号电池的共线生产;最后,利用铝激光焊接技术完成电池连接系统。由于工厂禁止拍照,很抱歉无法向您展示更多的生产流程。
●全文摘要
作为一家以发动机生产起家的公司,宝马在长达百年的发展中,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创新,将发动机作为核心竞争力。这一次,我们没有参观任何整车生产线,而是来到慕尼黑、兰舒特、丁格芬的发动机生产车间,近距离了解宝马的尖端发动机技术。那么,它们对于即将开业的国内新发动机厂有什么意义呢?让我们向前看。
首先,宝马全球发动机生产网络采用相同的技术和质量标准,沈阳新发动机厂也是如此。比如工厂的生产工艺优化措施可以共享,沈阳新工厂也不例外。其次,宝马实现了专业人员在不同生产基地的流动机制,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沈阳新厂也是受益者。在这次参观中,我们看到沈阳工厂的三名员工来到德国交流学习。
按照目前的计划,沈阳的新发动机厂将于2021年投产。计划未来生产宝马最先进的发动机产品,全部供应给国产车型。计划年生产能力为40万台。新发动机厂将拥有铸造车间、机加工车间、发动机装配车间等生产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其中,工厂打造的代工工厂将是宝马全球第二家代工工厂,可见宝马对中国市场的重视。据悉,这家全新的铸造厂在车间设计和技术上有望超越德国工厂。让我们拭目以待。
@2019
沈阳华晨宝马发动机生产线的具体位置在哪?
宝马在沈阳有两个生产工厂!一个在大东区山嘴子路14号,还有一个在大潘。
关于《宝马发动机生产线视频》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

新能源汽车配件信息网.png)
.png)
.png)
.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