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配件信息网新能源汽车配件信息网新能源汽车配件信息网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117S发动机

广告位,电脑和手机可分别设置,可放任何广告代码

117S发动机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117S发动机》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 1、苏35歼击机
  • 2、航空发动机
  • 3、苏-27战斗机的衍生型号
  • 4、阿赫耶1―c发动机的历史及简介。
  • 5、日本BK117直升机有什么设计特点?
  • 6、中国即将从俄罗斯购买48架什么规格的战机。优点尤其是起飞距离由一般机需5公

苏35歼击机

发展沿革27M计划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苏-27S刚刚问世

美国空军第67战斗机中队F-15战斗机C型

,苏霍设计局就开始了大改苏-27的构想,也就是后来的苏-27M计划,要将苏-27改为先进的多用途战斗机。这除了基于对多用途的需求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首先,苏-27S的N-001雷达与F-15A的AN/APG-63相比没有多少优势,而美国已经着手改良其处理器及后续的F-15C,这将使得苏-27不能如期望般达到F-15的1.1倍战力。再者,美国于1976年提出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AMRAAM)计划,也就是后来的AIM-120A,苏联经过情报分析,认为必须有类似的武器才能与之对抗。苏霍设计局期望较晚问世的苏-27能达对手的1.1倍,因此上述预测是相当严峻的问题,

米哈伊尔·西蒙诺夫总师

故当时就着手进行苏-27M计划。 到1983年,苏-27M的目标设定出炉:他必须超越F-15及F-16的改良型,且必须为多用途、全天候、能打击低空飞行物如巡航导弹等。装备新的RL苏-27雷达系统,机载主被动电子对抗系统,新的座舱界面、导航系统等,能发射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及对地精确制导武器。1983年12月29日,苏联军方批准苏-27M计划。1985年在苏霍设计局总设计师米哈伊尔‧西蒙诺夫(Mikhail Simonov)的监督下,由米哈伊尔‧波戈(Mikhail Pogosyan)领导的设计团队展开苏-27M的概念设计。[1]原型生产

1987年,苏-2

Su-35原型Su-27M首机701号机于莫尼洛空博

7M首架原型机T-10M-1(701号)出厂,这是共青城飞机制造厂(KnAAPO)改良自一架生于1986年的苏-27S而来,1988年6月28日在首席试飞员欧列格‧卓伊(Oleg Tsoy)驾驶下首飞。1989年1月18日,T-10M-2(702号)首飞。此外,705、706、707号原型机也是改自苏-27S的,用于试验射控系统、飞控系统等设备。在结构上,这些飞机与苏-27S的不同在于前机身、前翼、尾杆。而中段机身、垂尾、鼻轮都与苏-27S同。其中706号于1992年2月在明斯克会议上连同其他军用机展示予苏联国防官员及叶尔钦总统以争取经费,获叶尔钦特别拨款建造10架。701号于1990年代末期功成身退,送进莫尼洛空军博物馆永久展示。

除了701、702、705、

一张珍贵的703号机于格洛莫夫试飞院照片

706、707之外的原型机都是新造的。第一架全新生产的苏-27M原型机是T-10M-3(703号),于1992年4月1日首飞,也是由KnAAPO制造。他的规格基本上与量产型同。同年9月,搭载热影像红外线及激光标定荚舱参加法茵堡航展,同时更名为苏-35。[1]1993到1994年,708到710号相继出厂,为苏-35的预量产机。1995年完成了711号与712号,用作新型航电、座舱界面等试验机。其中711号被装上N-011M相控阵雷达、AL-37FU矢量推力发动机、以及许多法国航电设备参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新世代战机竞标案,这就是名苏-37MR(或简称苏-37, MR表多用途)。苏-37

试飞中的711号机

于1996年4月2日由佛罗洛夫首飞,7月31日于格洛莫夫试飞院首度公开。

711号机的AL-37FU于2000年达使用寿限,被以基本型AL-31F取代,由于飞控系统已经很进步的关系,因此虽无矢量推力但仍可执行许多超机动动作、无限制飞行等等。这架飞机于2002年底坠毁。

712号机原用于试验新的机载系统与座舱界面。后来曾投入苏-30MKI的雷达与发动机测试工作。[2]后续发展

12架原型机有部分提供给俄罗斯空军试用。

以711号机为基础的三视图

1996年KnAAPO交付3架量产机给俄罗斯空军,编号86、87、88 。虽然数目不多,但这三架飞机让空军研究单位有使用高性能多用途战机的经验,对先进战术研究必有助益。此外,试验结果也发现,让这种单座机执行双座机的轰炸任务仍有困难,其中最主要的困难是飞行员不知要用什么武器,苏-27SM开始就增强了飞机选择武器的能力,期能减少飞行员负担。

这三架飞机连同703与712号原型机于2003年7月起交付〝勇士〞特技表演队。

按照俄罗斯空军新的规划,在第五代战机与苏-27SM、苏-30MK

勇士飞行表演队涂装的712号机

等4+代战机之间将由苏-35的大改型过渡。这种大改型称为苏-35BM,装备一些苏-47前掠翼战机上的技术、AL-41F-1系列发动机等等,于2005~2006年陆续服役。[3]2设计特点苏-35除了用三翼面设计带来绝佳的气动力性能外,真正的重点在航电设备,提升自动化、计算机化、人性化、指管通情(C3I)能力等,与同时期西方开发中的新

苏-35首架生产型901号机

世代战机的航电设计理念相同。大幅提升航电性能的结果是重量增加,必须有其他改良才能避免机动性、加速性、航程的下降。因此除了以前翼提升操控性外,还装备更大推力的发动机,此外,主翼与垂尾内的油箱也予以增大,油箱总容积达13000公升,因而可达到近4000km的无外援航程。故苏-35无论在机动性、加速性、结构效益、航电性能各方面都全面优于苏-27S,而不像其他改型如苏-30般有取有舍。根据苏霍设计局的评估,苏-35空战感知能力为苏-27S的10倍多。

苏—35战机[4]

外形设计

苏-35的外型整体而言非常简洁,大部分天线、传感器都改为隐藏式。

苏-35生产型四视图

主空速管由机首移至原来副空速管处(座舱两侧),副空速管移至雷达罩后方。

机首增长增厚,以安装更大的雷达及更多航电设备,侧面看去因而下倾的比苏-27更大。若不算苏-27S的空速管,则苏-35增长近1m,主要就是来自机首的增长。

光电探测器移至风挡右侧,左侧则安装可伸缩空中加油管,光电球侧移一方面是为了多出空间安装加油管,另一方面也因让飞行员有了更好的视野。座舱两侧装有可收纳的夜间加油照明灯。

垂直尾翼加大,以得到更好的偏航稳定性能。此外垂尾及其方向舵的形状也略为改变,在垂尾顶端,由苏-27的下切改成平直,是苏-35的重要识别特征。

尾椎加粗,并将阻

苏-35生产型尾部

力伞由尾椎末端移至上方,使末端可以容纳后视雷达及较多航电设备。

三翼面布局、无攻角限制、全数位飞控。将原来的翼前缘延伸增大,并在其侧加装可分别操纵的前翼,其前缘后掠角53.5度,翼展6.43m,面积3平方米,偏转角+3.5到-51.5度,由LERX内的液压装置驱动。这个设计相当于在前段增加翼面积,加上前翼产生的涡流及优异的高攻角控制能力,提升了总升力、同时使升力中心前移,使得飞机更为灵巧,且转弯时阻力更低;更强的涡流流经翼根使得该处升力增加,因此在相同于苏-27的总升力条件下,翼根负荷较低,这意味着同样的结构强度能忍受更高的G值,再加上苏-35的结

苏-35验证型与量产型的区别

构亦强于苏-27S,故正常操作极限比基本型多约1G(达9.5至10G),是第一种公布正常极限达10G的战机。[5]前翼设计是大幅提升苏-35运动性能的两大关键之一(另一大关键是飞控系统)。上述众多优点最主要来自前翼涡流延缓失速的作用,该作用提高了失速攻角,也就是使升力系数达极大值的攻角提高;另外其前翼紧临主翼,与主翼产生近耦合效应故增大了升力系数曲线斜率(即同攻角时升力系数提高了),两种效应共同提高苏-35的升力性能,调整机首涡流下手就能增强高攻角稳定性并提升可用攻角,甚至解除螺旋等等。只要有适当的飞控指令,前翼便能提供这项服务。但是在后来飞控指令软件的满足不了前翼的复杂控制,苏-35量产型取消了前翼。[5]座舱设计

苏-35开始使用玻璃化座舱,

苏-35验证型座舱设计布局

也就是以大型单色CRT显示器取代多数传统仪表。不过不同的苏-35就有不同的配置,正面仪表的显示屏就有左右各一个的,也有两个大的在右,一个小的在左的,应为比较之用。此外,侧面仪表板也有几个显示屏。苏-37的座舱则更为干净利落,内有4个大型彩色显示器,几乎看不到传统仪表。他们显示飞行及导航信息、战术情报等。而显示屏功能可互换。机载电脑可以在作战时引导飞行员下一步动作,系统出错时也能指引飞行员除错,这些辅助讯息都是以荧幕显示或语音表示的。HOTAS双杆操纵设计,驾驶/武器杆位在座舱中央(苏-35)或右侧(苏-37),

两种不同的座舱设计布局

左侧置油门操纵杆及矢量推力操纵按键,飞行员可单单操纵右侧操纵杆而让飞机自动控制矢量推力,也可用左手手动控制之(通常他的矢量推力是服从线传飞控系统控制的)。座椅后倾29度以提升飞行员抗G能力。由于苏-35滞空时间更长,因此机上氧气携行量增加了,并设有食物及饮用水。[6]动力系统

苏-35强化了航电系统及武器搭载能力,机体也放大,空重增至18400kg,

AL-41F1S(117C)发动机

必须配备推力更大的发动机。计划之初预计装备起飞推力13000kg的AL-31F发动机改型。后来使用AL-35F,AL-35F增加了发动机进气口直径以增加进气量,并增加涡轮入口温度提升了发动机的推力,内部构造也稍作改良,最大军用推力8500kg,最大后燃推力约14000kg。后来又在AL-35F的基础上增加后燃器推力,使得最大军用推力仍为8500kg而最大推力增至14500kg,此即AL-35FM。苏-37则使用加装矢量喷嘴的AL-35FM,又称作AL-37FU 。[7]AL-35FM含4级风扇、9级高压压气机、单级高压及单级低压涡轮,涡轮进口温度1700K+-,最大军用推力8500kg,最大后燃推力14500kg,

矢量喷嘴

最小巡航耗油率约0.68~0.7kg /kgf‧hr+-;最大推力耗油率大于1.96kg/kgf‧hr,推重比8.7,重量约1600kg ,喷嘴活动部件寿命250小时(制动机构以钛取代钢后可达500hr )。矢量推力喷嘴为圆型截面的轴对称式,能上下偏转15度,偏转速率为每秒30度,由液压系统驱动(量产型改用燃油系统驱动),矢量推力控制、发动机控制与飞控系统整合在一起,飞控系统可以根据飞行条件自动控制喷嘴方向。除了自动控制,苏-37之飞行员也可以用手动控制,在飞行员左手边有个按键控制版,可以用按键的方式控制矢量推力, 然此系实验用途,在后来的苏-30MKI上,矢量控制已全部交由飞控系统。加装矢量推力后发动机增重100kg左右(量产型增重70kg )。[8]机载武器

苏-35/37

苏-35一般挂载配置图

两翼各加一个外挂点,共有12个外挂点,采用多用途挂架可有14个外挂点。武器搭载量提升为8000kg,正常空战筹载则为1400kg。机翼外侧可挂短程的R-73空空导弹或电战荚舱。

理论上苏-35能发射所有俄制精确制导武器如Kh-29反舰导弹、KH-59巡航导弹、KH-31反辐射导弹与KAB-500、KAB-1500系列制导炸弹等。

包括R-27系列、R-73系列、R-77、KS-172等及Gsh-30-1单管30mm机炮。其配备方式如下:

10枚R-77及两个翼端荚舱。

8枚R-27或R-77或其混合及4枚R-73,此为正常空战配置。

同2,使用多用途挂架时,R-73可增为6枚或维持4枚但增加两个荚舱。

射程超过100km的R-27增程型或射程达400km对预警机的KS-172超远程空空导弹这类大型导弹挂于进气道下及机腹中线挂架。[6]3基本数据参考数据

尺寸 机长22.2米,翼展14.7米,机高6.43米

翼面积 62.04 平方米

空重 18400千克

载油量 13050升

载油系数 0.36

动力 2× 117S 涡轮发动机

推力 14500kg x 2[9]

参考性能

最大速度 2.35 马赫

重力负荷 10G

航程 1,600海里

作战半径 1,500公里

实用升限 18500米+

爬升率 350米秒

翼负荷 375公斤/平方米

起飞距离 正常1,200米,紧急300米

雷达探测距离 135公里(RCS=3平方米)[9]

4性能比较苏-27系列优异的飞行性能

达索阵风(Dassault Rafale)战斗机

多年来以被许多理论分析及飞行表演证实为当代飞机第一把交椅,拥有前翼及更先进飞控的苏-35自是青出于蓝。只有西方新代战机F-22、台风战斗机与阵风战斗机问世后动摇其地位。依据苏-35与台风战斗机、阵风战斗机的气动外型可大略掌握其气动特性差距趋势,经整理得如下结论。

瞬间机动能力方面:

在某个临界攻角(这个临界攻角大于苏-35的失速攻角而小于台风战斗机与阵风战斗机)以下苏-35超载性能较优,此攻角以上则刚好相反。

同上,就传统空战飞行方式而言,虽然苏-35的超载性能较好,但是指向性能可能逊于鸭式布局的台风战斗机与阵风战斗机。近距空战时,高指向性是最致命的飞行性能,因此在近战武器性能相当的前提下(例如阵风战斗机+MICA对上苏-35+R-73或是都只用机炮),台风战斗机与阵风战斗机有胜过苏-35的可能。

持续机动性能方面:

1G直线飞行时,苏-35在低次音速升阻比应较高,高次音速升阻比可能低于EF-2000、Rafale。

高超载时,因诱导阻力权重大为提高,次音速阻力几乎取决于诱导阻力,因此苏-35机动时升阻比应较高。

低超音速阶段(刚超过1.3马赫时),三角翼的超音速低阻优势尚不明显,且此时诱导、寄生阻力比重仍大,因此1G直飞与高超载时之气动效率比较仍可沿用前两项结论。音速提高则越来越有利于三角翼。

考虑推力之影响后,苏-35的可调进气道效率较高,在1.5~1.8马赫以上开始进气道占推重比大为提高,这将弥补苏-35高超音速气动效率的劣势(相对于三角翼)。

同样的,在了解苏-35与台风战斗机等的升阻比差异后,仍须考虑推重比方能更精确判定能量机动性:采传统飞行方式时,苏-35指向性应逊于推重比(约1.2)同级之对手如阵风战斗机,而持续机动能力与超载性能应优于阵风战斗机。苏-35可由过失速机动改善前者。即考虑过失速机动后,苏-35的整体空战机动能力应优于阵风战斗机。而与推重比较大之对手如台风战斗机(约1.4)相比苏-35指向性应较差,超载性能应该相当,而持续机动能力则难以判定。苏-35可由过失速机动改善前者。

因此苏-35的飞行性能与F-22以外之西方新世代战机相比仍属上乘,理论上拥有上流的持续机动能力,并可借过失速机动能力来弥补传统布局在指向性方面的先天劣势。但是推重比较低(空战推重比约1.2,F-22、台风战斗机则在1.4以上)及缺乏超音速巡航性能需依赖新发动机改良。整体而言应仅有F-22和台风战斗机在其之上。[10]5总体评价苏-35的前型苏-27S是苏联在大方向上追赶欧美航天技术的作品,在机械性能(机体结构、外型、引擎等)方面几乎已全面赶上甚至超越欧美,但在航电方面除了某些功能如探测距离、

6

苏-35各类线图拦截距离、抗干扰等赶上外,局部性能难与美国同期飞机(F-15A)比拟,此外,当苏-27S开始服役时,美国已开始装备F-15C等更新锐战机,因此尽管计算机计算出苏-27S整体超越F-15A,但倘若发生战争,苏联空军似乎仍没什么技术优势。[11]苏-35的航电系统则在各个层面均赶上美四代半水平,甚至率先引入信息整合系统与专家界面等美四代水平,或许说它介于美规三代半与四代水平会更贴切些。按照苏联时期的计划,苏-35约在1995年前后投产,当时已服役的飞机均非其对手,这意味着欧美必然会因此加快新战机或改型战机的服役进度,而原本也预计同期投产的欧洲四代机就当时的技术条件而言亦无法完全压制。因此或许可以说,倘若苏联没有解体,那么约自1995年开始苏联空军便拥有技术上的优势或是说至少与欧美齐头直至F-22服役为止,这种现象在苏-27S服役时尚不存在。[12]6外销中国2012年起不断有传闻称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向俄罗斯购买苏-35,但仅计划购买4架用以研究,而俄罗斯则希望至少出售48架。俄罗斯联邦军事技

苏-35战斗机

术合作局对此外销进行了确认,但未透露数量。

《汉和防务评论》揭露中俄于“确认协议”(Clearance Agreement)中协议交易24架。有一些评论称,中华人民共和国购买苏-35主要是希望获得其发动机技术,以进一步推动国产战斗机的研制,只是此协议中不包含技术转移。

法新社北京3月25日电,中俄签署重大军售框架协议。中俄合作建造4艘拉达级潜艇出售给中国。中国向俄采购24架苏35战机。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国首次向俄采购重大军事装备。[13]

航空发动机

发动机:2 × 涡轮风扇发动机 - 117C(原型)

单位推力:2 × 88千牛

加力推力:2 × 145千牛

发动机重量:1520千克

推力矢量偏转角:± 16° 任何方向,± 20° 水平状态

速度推力矢量偏转:60°/s

巡航速度:1300-1800公里/小时

主要数据就是上面这些,剩下的我也看不懂了,用翻译器译出来的中文感觉更不靠谱。看其他朋友有没有详细的中文数据了。

现代战斗机发动机加力推力的最高纪录是美国F-35战斗机上F135发动机创造的178千牛。

изделия 117С

* Длина: 22 м

* Размах крыла: 14,2 м

* Высота: 6,05 м

* Площадь крыла: 78,8 м²

* Масса пустого: 18 500 кг

* Нормальная взлётная масса: 26 000 кг

* Максимальная взлетная масса: 37 000 кг

* Масса полезной нагрузки: 7 500 кг

* Объём топлива: 10 300 л

* Двигатели: 2 × ТРДДФ - изделие 117С (на прототипе)

o Тяга максимальная: 2 × 8 800 кгс Изделие 117С

o Тяга на форсаже: 2 × 14 500 кгс Изделие 117С

o Масса двигателя: 1 520 кг

o Углы отклонения вектора тяги: ±16° в любом направлении, ±20° в плоскости

o Скорость отклонения вектора тяги: 60 °/с Изделие 117С

Лётные характеристики

* Предельная скорость на высоте: 2 600 км/ч (М. 2,45) (расчитывается, изходя из возможностей воздухозаборников и прочности корпуса.)

* Крейсерская скорость: 1 300—1800 км/ч

* Перегоночная дальность: 4 000—5 500 км

* Продолжительность полёта: 3,3 ч

* Практический потолок: 20 000 м

* Скороподъёмность: 350 м/с

* Длина разбега/пробега: 350 м

* Нагрузка на крыло:

o при максимальной взлётной массе: 470 кг/м²

o при нормальной взлётной массе: 330 кг/м²

* Тяговооружённость:

o при максимальной взлётной массе: 1,08

o при нормальной взлётной массе боевая тяговооруженность (с ракетами «воздух – воздух» на внутренней подвеске и при 50% полной заправки топлива): 1,4

* Максимальная эксплуатационная перегрузка: + 10—11 g

* ЭПР: 0,05м²

苏-27战斗机的衍生型号

苏霍伊设计局的苏-27系列主要由前苏联/俄罗斯的3大飞机制造厂(联合体)生产:

1、阿穆尔河畔共青城飞机生产联合体(KnAAPO)——是苏-27系列产量最大的制造厂,主要生产单座型(但苏-30MKK/MK2、苏-35BM是例外);

2、伊尔库茨克飞机生产联合体(IAPO)——主要生产双座型;

3、新西伯利亚飞机制造厂——主要生产苏-27IB/苏-34/苏-32FN攻击机。

苏-27/苏-27UB基本型及改型系列:

苏-27(设计局代号T-10S) :共青城厂制造的基本空优型。

苏-27S :共青城厂为苏联空军制造的基本生产型,装备空军。

苏-27P :共青城厂为苏联防空军制造的截击型,装备防空军,没有对地攻击能力。

苏-27UB(设计局代号T-10U):伊尔库茨克厂制造的苏-27串列双座教练机。

苏-27UBK(设计局代号T-10UBK) :伊尔库茨克厂制造的苏-27UB教练机出口型。

苏-27SK(设计局代号T-10SK) :共青城厂制造的苏-27S出口型。

苏-27SM:是对俄罗斯苏-27S、苏-27P升级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中期,苏霍伊设计局充分利用研制苏-30MKK多用途战斗机的经验,提出了将一部分苏-27战斗机升级为苏-27SM型。直到2000年,俄空军内部才基本达成了一直意见,采纳了苏-27SM型方案,决定在有限的改进经费内,首先改装服役时间较短的苏-27S战斗机。2002年12月27日,第一架苏-27SM原型机实现首飞。据称,该机主要改进了机载电子设备,采用了“玻璃”座舱、相控阵雷达、光电瞄准吊舱和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等,能够有效地完成空对空和空对地攻击任务,总体作战性能已经优于苏-30MK系列出口型战斗机。 7架经过现代化改造的苏-27SM战斗机已于2004年12月24日正式交付俄空军部队。

苏-27SMK :共青城厂生产,由苏-27SK改良的多功能出口型。

苏-27PU/苏-30双座多用途系列:

苏-27PU(设计局代号T-10PU) :在苏-27UB基础上为防空军研制的截击型,被苏联官方授予苏-30的编号。不带鸭翼,安装了空中受油装置,IRST光电探测器的位置改到机头右侧。换装了N011雷达,可以发射R-77主动雷达制导导弹。

苏-30:即苏-27PU截击型(非多用途),被苏联官方授予苏-30编号。未投入量产。

苏-30K: 伊尔库斯克厂制造的苏-30出口型,不带鸭翼。印度首批曾购买少量该型号,后期大量引进的是苏-30MKI。

苏-30MK(设计局代号T-10PMK) :串列双座多用途战机的通用型号,用于出口。空重和苏-27相比增加了632千克。外部布局也发生了相应改变,座舱设置为串列双座,机头左侧上部加装了液压收放的空中受油头和夜间空中加油照明灯,光学雷达与苏-27相比位置偏右,为飞机空调系统增设的辅助进气口位于机头接近翼根处的两侧,两翼下各增加了一个外挂点,外挂点增至12个,垂直尾翼由苏-27的从前到后稍向下倾变为平直。另外,苏-30的防护装甲较苏-27有所加强,在驾驶舱、油箱和发动机等部位都有钛合金保护层,全机钛合金保护层的总重量达1480千克。为了迎合着陆重量,前轮改为双轮,其挡泥板也因此作了相应改动。后分化出两大系列——共青城厂的苏-30MKK系列和伊尔库茨克厂的苏-30MKI系列。

苏-30MKK :共青城厂制造的出口中国的苏-30MKK,采用苏-30的标准机体。装备中国空军。

苏-30MK2:苏-30MKK的改良型号,侧重于对海攻击。出口中国(海军航空兵)、乌干达、印度尼西亚、越南(苏-30MK2V)、委内瑞拉(苏-30MKV)等国家。

苏-30MKI :伊尔库茨克厂制造的出口印度的苏-30MKI,三翼面布局、AL-31FP推力矢量发动机、N011M无源相控阵雷达和先进火控系统。出口印度、马来西亚(苏-30MKM)、阿尔及利亚(苏-30MKA)等国家。

苏-30M2:在中国苏-30MKK战斗机基础上全面优化改进而来,可对地面和海上目标实施精确打击。俄罗斯国防部2009年签订购买4架该机合同。计划2015年前装备15架,全部部署在远东地区。

苏-30SM :俄罗斯自用型号,采用苏-30MKI的机体,装备117S大推力矢量发动机和N035“雪豹”无源相控阵雷达。

苏-27IB/苏-34/苏-32攻击型系列:

苏-27IB(设计局代号T-10V): 苏-34的原型机,由新西伯利亚厂制造。

苏-34(设计局代号T-10VS) :新西伯利亚厂制造的并列双座攻击机。苏-27众多改型中构造最奇特的一种,它采用并列双座设计,机头形状扁平,被北约形象地称为“鸭嘴兽”。同时,其起落架也作了修改,前起落架为并列双轮,主起落架则是串列双轮,还有就是飞行员改由前起落架舱进出驾驶室。苏-34的座舱也许是所有战机中最舒适的了,内部设有厕所、食品加热器,甚至还有一人多高的活动空间,供驾驶员轮流休息。

苏-32FN:苏-34陆基对海攻击机。主要用于对海攻击和反潜。

苏-27K/苏-33舰载型系列:

苏-27K(设计局代号T-10K) :苏-33舰载机的原型机。

苏-27KUB(设计局代号T-10KUB) :共青城厂制造的并列双座舰载教练机。

苏-33:共青城厂制造的舰载空优战机。

苏-33UB:苏-27KUB的海军用型号,并列双座。

苏-27M/苏-35/苏-37系列:

苏-27M(设计局代号T-10M) :老苏-35的原型机,三翼面布局。苏-27M战斗机是苏-27战斗机的多用途型,这个系列中的第一架是由苏-27S战斗机改装而成,被命名为T-10M-1型(机身编号701),早在1988年1月28日就已经实现首飞。它与标准苏-27战斗机之间的区别不大,只是增加了空中加油探管和采用了新型“玻璃”座舱。随后,苏霍伊设计局又改装了4架并预生产了6架苏-27M战斗机,分别命名为T-10M-2~T-10M12。1992年,T-10M-3原型机在英国范堡罗航展上公开飞行表演。当时,西蒙诺夫总设计师在新闻发布会上乐观地表示,苏-35战斗机有可能在1995年正式投入生产。此后,苏霍伊设计局将3架苏-27M战斗机陆续交付给契卡洛夫国家试飞中心,期望通过全面试飞后赢得俄罗斯空军的青睐。事与愿违,苏-27M战斗机并未得到俄空军的认可,一直未能投产。但是,这种改进方案为俄空军现役苏-27战斗机的升级计划铺平了道路。

苏-27SM2:在苏-27SM基础上的改进型,后发展成苏-35BM/苏-35S。

苏-35:老苏-35,共青城厂由苏-27M发展制造的先进多功能战机,三翼面布局。

苏-35UB(设计局代号T-10UBM) :共青城厂制造的苏-35双座教练型。现只有一架编号801的原型机。

苏-35BM :量产型称苏-35S。有别于之前由苏-27M(T-10M)发展的三翼面苏-35型号,是基于苏-27SM2发展而来的新一代4++代多用途战斗机。和现役的苏-27及苏-30相比,苏-35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改进:一是提高了机身结构强度,减轻了机体重量。苏-35空气动力构型基本与苏-27相同,但最大起飞重量增加到了38.8吨,机体寿命提高到了30年。油箱容量比苏-27增加了20%。二是换装了推力更大、推重比更高并采用了推力矢量喷管的117C发动机,使该机可在不加力状态下以1.2马赫的超声速巡航,并可轻松改变飞行方向、迅速降低飞行速度,做出更加诡异的过失速机动。三是采用了全新的航电设备,具备发现隐身目标的能力。苏-35的“雪豹-E”无源相控阵雷达,对F-16战机那样雷达反射截面积为3平方米目标的迎面探测距离为350-400公里,对F-22战机那样雷达反射截面积为0.01平方米的“超低可观测性”目标的探测距离达90公里。四是将装备俄罗斯新一代空空和空地制导武器。俄空军评估认为,装备这些武器后,苏-35的空战能力是苏-27的1.5倍,对地(海)攻击能力是苏-27的3.2倍。此外,它还具有独特的后向攻击能力。

苏-37:苏-35的最终派生型,第11架苏-35的原型机(设计局编号T-10M-11)安装了AL-37FU推力矢量发动机后被称为苏-37,只有一架原型机,编号711,于2002年坠毁。

阿赫耶1―c发动机的历史及简介。

阿赫耶(Arriel):结构形式:自由涡轮式单转子涡轮轴发动机。

功率范围:447-656kW。

现状生产:产量截至2004年底共生产6261台,预计到2014年还将生产2306台。

价格:30-36万美元(2005年)。

用途:阿赫耶1B欧洲直升机公司单发AS.350B。阿赫耶1C欧洲直升机公司双发SA.365N。阿赫耶1C1欧洲直升机公司双发SA.65N“海豚”。阿赫耶1C2欧洲直升机公司双发SA.365N“海豚”N2。阿赫耶1D欧洲直升机公司单发AS.550A1/C/M/S(停产)。阿赫耶1D1欧洲直升机公司单发AS.350B-2、AS.550A/C/M/S/U2。阿赫耶1E2欧洲直升机公司双发EC 145/BK.117C。阿赫耶1K阿古斯塔公司双发A109K(停产)。阿赫耶1K1阿古斯塔公司双发A109K2。阿赫耶1S西科斯基公司双发S-76A/A+/C。阿赫耶1S1西科斯基公司双发S-76A+++。阿赫耶2B欧洲直升机公司双发AS.350B3/EC 130B4“松鼠”。阿赫耶2C欧洲直升机公司双发AS.365N3“海豚”。阿赫耶2C1欧洲直升机公司双发EC 155“海豚”。阿赫耶2C2欧洲直升机公司双发EC 155B1“海豚”。阿赫耶2S1西科斯基公司双发S-76C+。阿赫耶2S2西科斯基公司双发S-76D(临时名称)。涡轴8哈尔滨双发直9(AS.365N)。

研制概况:阿赫耶发动机是由法国透博梅卡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发展的一种单转子自由涡轮式涡轮轴发动机,用来满足当时迅速扩大的轻型直升机市场的要求,和取代该公司当时应用非常广的阿都斯特(Artouste)和阿斯泰阻(Astazou)发动机。

透博梅卡公司是赛峰集团的一部分。透博梅卡在直升机发动机方面世界排名第一,为民用和准军用直升机生产并销售各级别燃气涡轮发动机,并通过其遍布全球的服务站和维修中心为其提供支持服务。

透博梅卡公司生产的涡轮发动机推力范围广,在450-3000马力之间,为世界上各主要直升机公司提供动力,如欧直公司、西科斯基公司、奥古斯塔公司、Denel公司、Kamov公司、HAL公司、波音公司等。透博梅卡公司在军用市场中也有不俗表现,为世界上很多军队的直升机(虎式直升机、NH90、A109 Power、AW101等)提供动力。公司遍布全球的代表和驻场技术人员确保其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服务

截止至2011年,有70多年历史的透博梅卡公司累计生产了自己设计的68,000台发动机(目前在用的有15,200台),2,350家客户遍布全球155个国家和地区。其发动机功率范围在450~3000轴马力之间,总运转时间超过8,800万小时。

阿赫耶系列发动机 – 成功典范

Arriel系列发动机:

- 自1977问世以来,阿赫耶发动机毫无疑问地被载入航空史册。目前,已经交付了1万多台,累计三千五百万飞行小时。

日本BK117直升机有什么设计特点?

旋翼系统四片桨叶的刚性旋翼系统,旋翼桨毂几乎与BO105相同,旋翼桨叶与BO105相似,但是宽一些。钛合金的旋翼桨毂与无铰旋翼相连,桨叶由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成,翼型为NACA23012/23010(修形),桨叶前缘带有不锈钢防蚀护套。可选装可折叠两片桨叶的旋翼。旋翼转速为383转/分。

尾桨为两片跷跷板式桨叶,两片桨叶是半刚性的,安装在垂尾左侧,从左侧看为顺时针方向转动;尾桨桨叶由玻璃钢制成,桨叶采用性能和噪声都较优的MBB-S102E翼型。尾桨转速为2169转/分。

传动系统每台发动机通过单个伞齿轮和转向装置独立输入KB03主减速器。两台发动机在起飞状态时,减速器传递功率为736千瓦,最大连续工作状态时,传递功率为632千瓦;单发工作时,2.5分钟传递功率为550千瓦,最大连续工作状态时传递功率为404千瓦。还可辅助驱动附件。具有复式余度润滑系统。

机身典型的舱式布局,由驾驶舱、座舱、货舱和发动机甲板构成。完全按联邦航空条例29部要求设计的结构基本与BO105相似,主构件是带有单曲率板和粘接铝合金层板的半硬壳式铆接铝合金结构。次结构是带有夹层板和凯夫拉蒙皮的复合曲率壳体。

地板在同一平面上延伸到驾驶舱、座舱和货舱。发动机甲板构成货舱的顶棚,并与发动机舱相接。发动机甲板由钛合金制成,作为防火墙使用。

锥形半硬壳式尾梁,前端与发动机甲板连接成一整体,后端可以拆卸。尾梁上装有主垂尾(它支撑尾桨)和带有端板的水平安定面,端板有偏置角。尾部的一般设计与BO105相似,但外侧垂尾的形状稍有不同。

着陆装置不可收放的管状滑橇式起落架。管状滑橇为铝合金结构,与BO105相似。滑橇可从横管处拆卸。可装地面移动轮。可选装应急漂浮装置,稳定保护装置和雪橇。

动力装置BK117B-2装两台达信·莱康明公司LTS101-750B-1涡轮轴发动机,单台起飞和最大连续功率为410千瓦,一台发动机停车时30分钟功率为441千瓦。

BK117C-1装两台透博梅卡阿赫耶1E2涡轮轴发动机,单台起飞功率为550千瓦,最大连续功率为516千瓦,一台发动机停车2.5分钟应急功率为574千瓦。

有四个软油箱,前、后为主油箱,两个主油箱之间为两个供油油箱,油箱位于座舱地板下面的油箱舱内。具有两套独立的给发动机和公共主油箱送油系统。总的标准载油量为697升,可用油量685升。另外可选装一个或两个机内辅助油箱,每个容量为200升;还可选装两个外挂副油箱,每个容量150升。

座舱可载一名驾驶员和6名乘客(行政型)或7名乘客(欧洲直升机公司的标准型)或9名乘客(川崎重工业公司的标准型)。高密度型布局可载一名驾驶员和10名乘客。按买主要求可选用两名驾驶员进行飞行。驾驶舱两侧有可抛放的向前开铰接式舱门,驾驶员舱门上有一个可升的舷窗。

座舱两侧有可抛放的向后滑动的旅客舱门,可锁在打开位置。每侧有固定的阶梯。座舱后面有两个铰接蛤壳式舱门,通向货舱。每侧有后舱舷窗。

该机装上相应的设备,就可执行近海油田支援,医疗撤退(一名驾驶员,加一副担架或两副并排的担架和6名随同人员),消防,搜索和救援,警务,运货或其它任务。

系统装有压缩空气和电动通风系统。全余度的串联液压增压系统(一台工作,一台备份),飞行控制的压力为103.5105帕。系统流量为8.1升/分。自举/滑油箱压力为1.7105帕。主直流电源由两台28伏150安的起动/发电机(每台发动机装一台)和一个24伏25安时的镍镉电池供电。当两台起动/发电机发生故障时,电池经应急泄流条向主要设备供电。装有外部直流电源插座。

机载设备基本型装单个驾驶员目视飞行规则使用的仪表,包括带有电加温皮托管和静压孔的空速指示器,气压高度表,姿态指示仪,转弯和倾斜指示仪,垂直速度指示器,陀螺磁航向系统,磁罗盘和时钟。

川崎重工业公司的BK117可选装的设备包括一个带有倾斜计的10厘米自主式陀螺地平仪,7.6厘米备用的人工地平仪和水平位置指示器。可选装复式操纵装置和复式目视飞行仪表。按买主要求可装通信/导航和其它电子设备。

中国即将从俄罗斯购买48架什么规格的战机。优点尤其是起飞距离由一般机需5公

中国即将从俄罗斯购买48架苏-35战斗机 。 苏霍伊苏-35(英语:Sukhoi Su-35,俄语:КБ Сухой Су-35)战斗机,北约代号“侧卫-E”或“超侧卫”(Flanker-E、Super Flanker)是苏霍伊设计局在苏-27战斗机的基础上研制的深度改进型单座双发、超机动多用途重型战斗机,在战斗机世代上属于第四代战斗机改进型号,即第四代半战斗机。

2014年2月12日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空军总司令邦达列夫、苏霍伊公司总裁波戈相在阿穆尔河畔共青城飞机厂参加向俄空军交付12架量产型苏-35S歼击机的正式仪式。这批战机编入东部军区第3空防司令部第303近卫混成航空兵师第23歼击航空兵团第1大队,部署在中国东北当面的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捷姆吉机场。中文名苏霍伊苏-35

外文名КБ Сухой Су-35

首 飞1988-5(Su-27M)/2008-2(Su-35)

类 型多用途战斗机

造 价65,000,000Intl.$(2008)

设 计苏霍伊设计局

生 产共青城飞机制造联合体发展沿革

编辑

27M计划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苏-27S刚刚问世

F-15战斗机C型

F-15战斗机C型

,苏霍设计局就开始了大改苏-27的构想,也就是后来的苏-27M计划,要将苏-27改为先进的多用途战斗机。这除了基于对多用途的需求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首先,苏-27S的N-001雷达与F-15A的AN/APG-63相比没有多少优势,而美国已经着手改良其处理器及后续的F-15C,这将使得苏-27不能如期望般达到F-15的1.1倍战力。再者,美国于1976年提出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AMRAAM)计划,也就是后来的AIM-120A,苏联经过情报分析,认为必须有类似的武器才能与之对抗。苏霍设计局期望较晚问世的苏-27能达对手的1.1倍,因此上述预测是相当严

米哈伊尔·西蒙诺夫总师

米哈伊尔·西蒙诺夫总师

峻的问题,故当时就着手进行苏-27M计划。

1983年,苏-27M的目标设定出炉:他必须超越F-15及F-16的改良型,且必须为多用途、全天候、能打击低空飞行物如巡航导弹等。装备新的RL苏-27雷达系统,机载主被动电子对抗系统,新的座舱界面、导航系统等,能发射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及对地精确制导武器。1983年12月29日,苏联军方批准苏-27M计划。1985年在苏霍设计局总设计师米哈伊尔‧西蒙诺夫(Mikhail Simonov)的监督下,由米哈伊尔‧波戈(Mikhail Pogosyan)领导的设计团队展开苏-27M的概念设计。[1]

原型生产

1987年,苏-2

Su-35原型Su-27M首机701号机于莫尼洛空博

Su-35原型Su-27M首机701号机于莫尼洛空博

7M首架原型机T-10M-1(701号)出厂,这是共青城飞机制造厂(KnAAPO)改良自一架生于1986年的苏-27S而来,1988年6月28日在首席试飞员欧列格‧卓伊(Oleg Tsoy)驾驶下首飞。1989年1月18日,T-10M-2(702号)首飞。此外,705、706、707号原型机也是改自苏-27S的,用于试验射控系统、飞控系统等设备。在结构上,这些飞机与苏-27S的不同在于前机身、前翼、尾杆。而中段机身、垂尾、鼻轮都与苏-27S同。其中706号于1992年2月在明斯克会议上连同其他军用机展示予苏联国防官员及叶利钦总统以争取经费,获叶利钦特别拨款建造10架。701号于1990年代末期功成身退,送进莫尼洛空军博物馆永久展示。

除了701、702、705、

一张珍贵的703号机于格洛莫夫

一张珍贵的703号机于格洛莫夫

706、707之外的原型机都是新造的。第一架全新生产的苏-27M原型机是T-10M-3(703号),于1992年4月1日首飞,也是由KnAAPO制造。他的规格基本上与量产型同。同年9月,搭载热影像红外线及激光标定荚舱参加法茵堡航展,同时更名为苏-35。

1993到1994年,708到710号相继出厂,为苏-35的预量产机。1995年完成了711号与712号,用作新型航电、座舱界面等试验机。其中711号被装上N-011M相控阵雷达、AL-37FU矢量推力发动机、以及许多法国航电设备参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新世代战机竞标案,[1] 这就是名苏-37MR(或简称苏-37, MR表多用途)。苏-37

试飞中的711号机

试飞中的711号机

于1996年4月2日由佛罗洛夫首飞,7月31日于格洛莫夫试飞院首度公开。

711号机的AL-37FU于2000年达使用寿限,被以基本型AL-31F取代,由于飞控系统已经很进步的关系,因此虽无矢量推力但仍可执行许多超机动动作、无限制飞行等等。这架飞机于2002年底坠毁。

712号机原用于试验新的机载系统与座舱界面。后来曾投入苏-30MKI的雷达与发动机测试工作。[2]

后续发展

12架原型机有部分提供给俄罗斯空军试用。

以711号机为基础的三视图

以711号机为基础的三视图

1996年KnAAPO交付3架量产机给俄罗斯空军,编号86、87、88 。虽然数目不多,但这三架飞机让空军研究单位有使用高性能多用途战机的经验,对先进战术研究必有助益。此外,试验结果也发现,让这种单座机执行双座机的轰炸任务仍有困难,其中最主要的困难是飞行员不知要用什么武器,苏-27SM开始就增强了飞机选择武器的能力,期能减少飞行员负担。这三架飞机连同703与712号原型机于2003年7月起交付〝勇士〞特技表演队。按照俄罗斯空军新的规划,在第五代战机与苏-27SM、苏-30MK等4+代战机之间将由苏-35的大改型过渡。这种大改型称为苏-35BM。[3]

2设计特点

编辑

苏-35除了用三翼面

苏-35首架生产型901号机

苏-35首架生产型901号机

设计带来绝佳的气动力性能外,真正的重点在航电设备,提升自动化、计算机化、人性化、指管通情(C3I)能力等,与同时期西方开发中的新世代战机的航电设计理念相同。大幅提升航电性能的结果是重量增加,必须有其他改良才能避免机动性、加速性、航程的下降。因此除了以前翼提升操控性外,还装备更大推力的发动机,此外,主翼与垂尾内的油箱也予以增大,油箱总容积达13000公升,因而可达到近4000km的无外援航程。故苏-35无论在机动性、加速性、结构效益、航电性能各方面都全面优于苏-27S,而不像其他改型如苏-30般有取有舍。

外形设计

苏-35的外型整体而言非常

苏-35生产型四视图

苏-35生产型四视图

简洁,大部分天线、传感器都改为隐藏式。主空速管由机首移至原来副空速管处(座舱两侧),副空速管移至雷达罩后方。机首增长增厚,以安装更大的雷达及更多航电设备,侧面看去因而下倾的比苏-27更大。若不算苏-27S的空速管,则苏-35增长近1m,主要就是来自机首的增长。光电探测器移至风挡右侧,左侧则安装可伸缩空中加油管,光电球侧移一方面是为了多出空间安装加油管,另一方面也因让飞行员有了更好的视野。座舱两侧装有可收纳的夜间加油照明灯。垂直尾翼加大,以得到更好的偏航稳定性能。此外垂尾及其方向舵的形状也略为改变,在垂尾顶端,由苏-27的下切改成平直,是苏-35的重要识别特征。尾椎加粗,并将阻力伞由尾椎末端移至上方,使末端可以容纳后视雷达及较多航电设备。三翼面布局、无攻角限制、全数位飞控。

苏-35生产型尾部

苏-35生产型尾部

将原来的翼前缘延伸增大,并在其侧加装可分别操纵的前翼,其前缘后掠角53.5度,翼展6.43m,面积3平方米,偏转角+3.5到-51.5度,由LERX内的液压装置驱动。这个设计相当于在前段增加翼面积,加上前翼产生的涡流及优异的高攻角控制能力,提升了总升力、同时使升力中心前移,使得飞机更为灵巧,且转弯时阻力更低;更强的涡流流经翼根使得该处升力增加,因此在相同于苏-27的总升力条件下,翼根负荷较低,这意味着同样的结构强度能忍受更高的G值,再加上苏-35的结构亦强于苏-27S,故正常操作极限比基本型多约1G(达9.5至10G),是第一种公布正常极限达10G的战机。[4]

前翼设计是大幅提升苏-35运动性能的

苏-35验证型与量产型的区别

苏-35验证型与量产型的区别

两大关键之一(另一大关键是飞控系统)。上述众多优点最主要来自前翼涡流延缓失速的作用,该作用提高了失速攻角,也就是使升力系数达极大值的攻角提高;另外其前翼紧临主翼,与主翼产生近耦合效应故增大了升力系数曲线斜率(即同攻角时升力系数提高了),两种效应共同提高苏-35的升力性能,调整机首涡流下手就能增强高攻角稳定性并提升可用攻角,甚至解除螺旋等等。只要有适当的飞控指令,前翼便能提供这项服务。但是在后来飞控指令软件的满足不了前翼的复杂控制,苏-35量产型取消了前翼。[4]

座舱设计

2014年珠海航展上的苏35

2014年珠海航展上的苏35

苏-35开始使用玻璃化座舱,

苏-35验证型座舱设计布局

苏-35验证型座舱设计布局

也就是以大型单色CRT显示器取代多数传统仪表。不过不同的苏-35就有不同的配置,正面仪表的显示屏就有左右各一个的,也有两个大的在右,一个小的在左的,应为比较之用。此外,侧面仪表板也有几个显示屏。苏-37的座舱则更为干净利落,内有4个大型彩色显示器,几乎看不到传统仪表。他们显示飞行及导航信息、战术情报等。而显示屏功能可互换。机载电脑可以在作战时引导飞行员下一步动作,系统出错时也能指引飞行员除错,这些辅助讯息都是以荧幕显示或语音表示的。

HOTAS双杆操纵设计

两种不同的座舱设计布局

两种不同的座舱设计布局

,驾驶/武器杆位在座舱中央(苏-35)或右侧(苏-37),左侧置油门操纵杆及矢量推力操纵按键,飞行员可单单操纵右侧操纵杆而让飞机自动控制矢量推力,也可用左手手动控制之(通常他的矢量推力是服从线传飞控系统控制的)。座椅后倾29度以提升飞行员抗G能力。由于苏-35滞空时间更长,因此机上氧气携行量增加了,并设有食物及饮用水。[5]

动力系统

苏-35强化了航电系统及武器搭载能力,机体也放大,空重增至18400kg,

AL-41F1S(117C)发动机

AL-41F1S(117C)发动机

必须配备推力更大的发动机。计划之初预计装备起飞推力13000kg的AL-31F发动机改型。后来使用AL-35F,AL-35F增加了发动机进气口直径以增加进气量,并增加涡轮入口温度提升了发动机的推力,内部构造也稍作改良,最大军用推力8500kg,最大后燃推力约14000kg。后来又在AL-35F的基础上增加后燃器推力,使得最大军用推力仍为8500kg而最大推力增至14500kg,此即AL-35FM。苏-37则使用加装矢量喷嘴的AL-35FM,又称作AL-37FU 。[6]

AL-35FM含4级风扇、9级高压压气机、单级高压及单级低压涡轮,涡轮进口温度1700K+-,最大军用推力8500kg,最大后燃推力14500kg,

矢量喷嘴

矢量喷嘴

最小巡航耗油率约0.68~0.7kg /kgf‧hr+-;最大推力耗油率大于1.96kg/kgf‧hr,推重比8.7,重量约1600kg ,喷嘴活动部件寿命250小时(制动机构以钛取代钢后可达500hr )。矢量推力喷嘴为圆型截面的轴对称式,能上下偏转15度,偏转速率为每秒30度,由液压系统驱动(量产型改用燃油系统驱动),矢量推力控制、发动机控制与飞控系统整合在一起,飞控系统可以根据飞行条件自动控制喷嘴方向。除了自动控制,苏-37之飞行员也可以用手动控制,在飞行员左手边有个按键控制版,可以用按键的方式控制矢量推力, 然此系实验用途,在后来的苏-30MKI上,矢量控制已全部交由飞控系统。加装矢量推力后发动机增重100kg左右(量产型增重70kg )。[7]

机载武器

苏-35/37两翼各加一个外挂点,共有12个外挂点,采用多用途挂架可有14个外挂点。武器搭载量提升为8000kg,正常空战筹载则为1400kg。机翼外侧可挂短程的R-73空空导弹或电战荚舱。

理论上苏-35能发射所有俄制精确制导武器如Kh-29反舰导弹、KH-59巡航导弹、KH-31反辐射导弹与KAB-500、KAB-1500系列制导炸弹等。

包括R-27系列、R-73系列、R-77、KS-172等及Gsh-30-1单管30mm机炮。其配备方式如下:

10枚R-77及两个翼端荚舱。

8枚R-27或R-77或其混合及4枚R-73,此为正常空战配置。

同2,使用多用途挂架时,R-73可增为6枚或维持4枚但增加两个荚舱。

射程超过100km的R-27增程型或射程达400km对预警机的KS-172超远程空空导弹这类大型导弹挂于进气道下及机腹中线挂架。[5]

3基本数据

编辑

基本数据

尺寸

长度(单位:米)

21.9

身高(单位:米)

5.9

翼展(单位:米)

14.7

起飞重量(单位:公斤)

正常(2×RVV-AE + 2×R-73E)

25300

最大

34500

涡扇发动机 117S

数目(单位:个)

2

推力(单位:公斤)

14500

内部油箱容量(单位:公斤)

11500

最大载弹量(单位:公斤)

8000

爬高(单位:米)

18000

满油巡航范围(单位:公里)

作战半径

1580

转场航程

3600

转场航程,带有2个副油箱

4500

1000米高度、50%燃油的加速时间(单位:秒)

600公里/时 - 1100公里/时

13.8

1100公里/时 - 1300公里/时

8

最大爬升率(H = 1000米)(单位:米/秒)

≥280

最大速度:

200米高度(单位:公里/时)

1400

11000米高度(单位:马赫)

2.25

最大工作负荷(单位:G)

9

起降滑跑距离

标准起飞重量,全加力模式的滑跑距离(单位:米)

400-450

标准降落重量,使用减速伞、制动装置在跑道上的滑跑距离(单位:米)

650-700[8]

4性能比较

编辑

苏-27系列优异的飞行性能

达索阵风(Dassault Rafale)战斗机

达索阵风(Dassault Rafale)战斗机

多年来以被许多理论分析及飞行表演证实为当代飞机第一把交椅,拥有前翼及更先进飞控的苏-35自是青出于蓝。只有西方新代战机F-22、台风战斗机与阵风战斗机问世后动摇其地位。依据苏-35与台风战斗机、阵风战斗机的气动外型可大略掌握其气动特性差距趋势,经整理得如下结论。

瞬间机动能力方面:

在某个临界攻角(这个临界攻角大于苏-35的失速攻角而小于台风战斗机与阵风战斗机)以下苏-35超载性能较优,此攻角以上则刚好相反。

同上,就传统空战飞行方式而言,虽然苏-35的超载性能较好,但是指向性能可能逊于鸭式布局的台风战斗机与阵风战斗机。近距空战时,高指向性是最致命的飞行性能,因此在近战武器性能相当的前提下(例如阵风战斗机+MICA对上苏-35+R-73或是都只用机炮),台风战斗机与阵风战斗机有胜过苏-35的可能。

持续机动性能方面:

1G直线飞行时,苏-35在低次音速升阻比应较高,高次音速升阻比可能低于EF-2000、Rafale。

高超载时,因诱导阻力权重大为提高,次音速阻力几乎取决于诱导阻力,因此苏-35机动时升阻比应较高。

低超音速阶段(刚超过1.3马赫时),三角翼的超音速低阻优势尚不明显,且此时诱导、寄生阻力比重仍大,因此1G直飞与高超载时之气动效率比较仍可沿用前两项结论。音速提高则越来越有利于三角翼。

考虑推力之影响后,苏-35的可调进气道效率较高,在1.5~1.8马赫以上开始进气道占推重比大为提高,这将弥补苏-35高超音速气动效率的劣势(相对于三角翼)。

同样的,在了解苏-35与台风战斗机等的升阻比差异后,仍须考虑推重比方能更精确判定能量机动性:采传统飞行方式时,苏-35指向性应逊于推重比(约1.2)同级之对手如阵风战斗机,而持续机动能力与超载性能应优于阵风战斗机。苏-35可由过失速机动改善前者。即考虑过失速机动后,苏-35的整体空战机动能力应优于阵风战斗机。而与推重比较大之对手如台风战斗机(约1.4)相比苏-35指向性应较差,超载性能应该相当,而持续机动能力则难以判定。苏-35可由过失速机动改善前者。

因此苏-35的飞行性能与F-22以外之西方新世代战机相比仍属上乘,理论上拥有上流的持续机动能力,并可借过失速机动能力来弥补传统布局在指向性方面的先天劣势。但是推重比较低(空战推重比约1.2,F-22、台风战斗机则在1.4以上)及缺乏超音速巡航性能需依赖新发动机改良。整体而言应仅有F-22和台风战斗机在其之上。[9]

5总体评价

编辑

苏-35的前型苏-27S是苏联在大方向上追赶欧美航天技术的作品,在机械性能(机体结构、外型、引擎等)方面几乎已全面赶上甚至超越欧美,但在航电方面除了某些功能如探测距离、

苏-35各类线图

苏-35各类线图(6张)

拦截距离、抗干扰等赶上外,局部性能难与美国同期飞机(F-15A)比拟,此外,当苏-27S开始服役时,美国已开始装备F-15C等更新锐战机,因此尽管计算机计算出苏-27S整体超越F-15A,但倘若发生战争,苏联空军似乎仍没什么技术优势。[10]

苏-35的航电系统则在各个层面均赶上美四代半水平,甚至率先引入信息整合系统与专家界面等美四代水平,或许说它介于美规三代半与四代水平会更贴切些。按照苏联时期的计划,苏-35约在1995年前后投产,当时已服役的飞机均非其对手,这意味着欧美必然会因此加快新战机或改型战机的服役进度,而原本也预计同期投产的欧洲四代机就当时的技术条件而言亦无法完全压制。因此或许可以说,倘若苏联没有解体,那么约自1995年开始苏联空军便拥有技术上的优势或是说至少与欧美齐头直至F-22服役为止,这种现象在苏-27S服役时尚不存在。[11]

6外销中国

编辑

2012年起不断有传闻称中华

苏-35战斗机

苏-35战斗机

人民共和国计划向俄罗斯购买苏-35,但仅计划购买4架用以研究,而俄罗斯则希望至少出售48架。俄罗斯联邦军事技术合作局对此外销进行了确认,但未透露数量。

《汉和防务评论》揭露中俄于“确认协议”(Clearance Agreement)中协议交易24架。有一些评论称,中华人民共和国购买苏-35主要是希望获得其发动机技术,以进一步推动国产战斗机的研制,只是此协议中不包含技术转移。

法新社北京3月25日电,中俄签署重大军售框架协议。中俄合作建造4艘拉达级潜艇出售给中国。中国向俄采购24架苏35战机。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国首次向俄采购重大军事装备。[12]

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网站2013年10月1

苏-35

苏-35[13]

0日报道:中国和俄罗斯将签署一项合约,在2014年向中国出售先进的苏-35喷气式战斗机,这笔交易不会在2013年完成。如果买卖成功了,中国应对南海领土争端的影响可能立竿见影。除了加强中国在一场假设的冲突中的力量,苏-35的最大行程及燃料容量将允许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扩展对有争议地区的巡逻范围。购买苏-35反映出中国发现自己处于微妙的地位:既是俄式武器的大买主,又是这种武器的生产商。虽然自力更生一直对中国很重要,但已经被迅速获取先进武器系统的战略需求所取代。[13]

2014年10月14日据俄罗斯军工信使报道,副总理罗戈津称,中国和俄罗斯将在十一月份签署供应多功能战机苏-35的合同。

国际文传电讯社援引罗戈津的话,“11月将组成军事技术合作联合委员会。我认为届时将‘完成’这件事情。没有任何尖锐的或者未解决的问题,至少我没有听到。”

罗戈津说,现在就合同的“一些价格参数”达成了一致。

根据非官方数据,第一阶段中国计划采购24架苏-35战斗机。国际传文电讯报道称,并且中国不是想要为俄罗斯空军量产的飞机,而是适应了中国空军要求的飞机。[14] 媒体评论认为,中国采购苏-35战斗机的谈判可能接近完成。而UAC工作人员接受专访时提到的数量问题,很可能说明一点,中方在原来被披露的48架数量基础上,可能还决定在未来追加第二批次采购。[15]

关于《117S发动机》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

广告位,电脑和手机可分别设置,可放任何广告代码
海报 打赏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117S发动机》
文章链接: https://www.867775.com/pj/61479.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分享到
广告位,电脑和手机可分别设置,可放任何广告代码
广告位,电脑和手机可分别设置,可放任何广告代码

评论 抢沙发

新能源汽车网

最新新能源汽车信息、汽车零部件、汽车配件、新能源电池、电机等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