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两种车型都可以很环保,前提都使用锂电池。电动车的环保在于终端零排放,使用的电即使以火电为主也可以将排放集中在远离聚居区的地方高空排放,而且火电站已经强制要求加装脱硫脱硝去粉尘的蒸汽轮机,对排放的净化能力远远超出想象。
终端零排放、源头对排放进行有效处理,这是随地大小便和环保公厕的区别,对于城市农村的空气质量会有很理想的提升效果。
而且火电并不是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消耗方向,包括电动自行车主要充电时间均在夜间,峰电假设以火电为主,但谷电正是风电光伏核电等新型环保发电方式的输出阶段;占比已经超过30%的新能源发电需要这些车辆在夜间消耗,所以这两类车对调整丰富减少弃电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次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如磷酸铁锂、镍钴锰酸锂电池等均可以充实新能源发电的储能电站,在汽车淘汰之后还可以在电站使用30~40年,这是对电动车对环保的巨大贡献。
那么区别只剩下电池而已,电动自行车目前使用的动力电池仍以铅酸为主,这种电池在性能衰减后只有报废处理,作为储能电池使用是不合格的;而以硫酸溶液作为电解质、以铅作为主要成分的电池又存在严重铅污染,如电池随意处理会造成严重问题。
但是电动自行车的制造、销售和售后环节随意性很强,入驻行业的门槛也很低,所以电池无法有效回收处理,于是铅酸电池污染也就很严重了。
不过随着电动自行车新规的出台,整备质量要求控制在55KG以内,笨重的铅酸电池应会被逐渐淘汰,代替铅酸电池的必然是锂电池;所以后期保有量必然会很大的电动自行车,其电池也是可以二次创造价值以促进新能源发电增长的。
电动汽车的锂电池不存在上述问题,铁、镍、钴、锰、锂、钛等金属最多属于过渡金属,电解液的污染也非常低,所以不会像铅酸电池一样存在重污染;其次动力电池的二次利用要求比例超过95%,不能回收的部分可以还有生物降解技术。其次溯源平台已经完善,电池从生产到装车、再到二次利用和最终的二次制造,每一个环节都要对电池组重新编码,电池在哪是可以随时查询的,所以电动汽车的电池没有机会外流而造成污染。
总结: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两种车型都可以推动环保发展,电动自行车只需要等待升级电池。
(上文由天和Auto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禁止站外转载,平台内欢迎转发。)
两个都不环保!国外都是汽车,怎么不污染环境!
为什么有人说摩托车比汽车环保?
谢谢邀请!
首先,摩托车的排量大部分是汽车的1/4以下。
第二,一部汽车的停车位起码可以停四部摩托车。
第三,摩托车机动灵活,能有效的减轻城市道路的拥堵。
摩托车比汽车环保有前提条件_两点在燃油动力机动车型中,哪种最环保?这是一个「矬子里面拔将军」的问题,消耗常规能源的汽车都谈不到环保,相对的环保只能比谁的油耗与排放更低。按照这个思路分析自然是摩托车更有优势,因其排量往往只有【0.1~0.5L】,而国内量产汽车最小排量也会有1.0L(国⑥标准)。但是决定摩托车是否环保还有两大核心因素,分别为冲程和供油系统。
过去式1_二冲程汽车使用的内燃式热机均为「四冲程」发动机,运行步骤分别为:进气喷油,压缩蒸发,点火做功与排气。由于设计合理且机器具备独立的“润滑油路”,所以这种机器的燃烧效率往往相当高(相比摩托车);而且机油损耗是可以合理控制的,只有以额定转速标准持续驾驶才能达到0.3L/1000km左右的【机油燃油消耗比】,但是早期的摩托车做不到。
「二冲程」发动机普遍应用于早期的摩托车,以及现阶段的燃油发电机、除草剂以及小功率船用马达等机型上。这种机器的特点是运行步骤简化,升功率速度非常快;但是出于成本控制的简单结构没有“独立机油润滑系统”,机体的润滑依靠机油与汽油混合喷射,在燃烧做功前是实现对活塞气缸的润滑。这种机器的模塑会非常严重,且只有烧机油才能运行,而烧机油会产生相当严重的排放。
过去式2_化油器汽车装备的发动机早在2001年就禁用了「化油器喷油系统」,原因为化油器对燃油的雾化能力严重受到温度的影响,在低温冷启动时做不到实现理想的“混合油气”。结果会造成发动机怠速时严重的不稳定或熄火,其本质原因还是因为混合气的浓度不稳定,导致燃烧不充分造成输出功率的不稳。然而不充分燃烧会产生过量的排放,其中包括大量的碳氢化合物和游离碳颗粒。
摩托车禁用化油器只是近两年的事情,大批摩托车还需要在低温环境中冷启动原地热车,这种用车方式即使发动机排量并不大但是产生的排放并不低。所以摩托车在相当长的阶段内都不是能减排环保的机动车型,单纯的以油耗作为评价是不够客观的。不过在电喷四冲程发动机全面普及后,摩托车确实可以做到比汽车更环保,然而因消费升级还是决定了这种车型最终会成为“玩具”。
摩托文化在汽车工业发达的欧美亚等区域,摩托车都经历从“主流通勤工具”到边缘再到形成车型文化的阶段。比如在国内成为汽车品牌的「斯威」,在上世纪90年代没有破产之前,该品牌是意大利摩托车领域的扛鼎企业;然而最终还是随着消费升级(用户对出行品质要求的提升),最终沦落到破产。
日系诸多知名摩托车品牌多为汽车车企的附属业务,如果不是依靠四轮车的支撑以及往经济欠发达国家的销售,这些摩托车品牌怕也早就消失了。剩下为数不多的只有些重机车或踏板车,前者在小圈子内形成了机车文化,核心以摩旅和竞技为主;后者主要面对预算有限的青年用户,然而两者市场也都是小众。所以摩托车最终只会成为一种「文化标签」,能遮风挡雨的汽车成为主力是势不可挡的结果。
编辑:天和Auto
内容:共享天和MCN头条号
欢迎转发留言讨论,保留版权保护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