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可以分解开来看。
第一:关于汽车后市场,我们大致可以分为6-7个领域,比如保险,金融,IT,汽车养护,维修配件,二手车,租赁,俱乐部等。个人认为每个领域目前的发展阶段不一样与侧重点不一样,也就造成了每个领域受关注与服务的重点也不同。有的重技术,有的重资源,有的重政策…
第二:关于服务行业,其实多数的服务行业都在营造一个体验环境。国人的消费理念正在发生变化,从一开始的买低价,买赠品,到如今的买服务,买体验,买感觉。当然,这并不是人傻钱多的表现,更多的是社会幸福指数提高的彰显,花钱也高兴。
服务、专业!
怎样看待现在的汽车消费观念?
研究中国消费者的汽车消费的观念,可以从深刻影响国人消费观念的中国传统文化谈起。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所沉淀下来的,对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比如讲究中庸之道、注重人论、看重面子、重义轻利等。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刻影响了国人的消费观念,导致了国人在消费时具有消费行为上的大众化、品牌意识比较强等消费观念特点。在汽车消费上,体现出了以下的传统消费观念:
一是中庸之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被孔子的中庸之道思想禁锢几千年的中国人,大部分消费者一时还是以中庸奉为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凭借中庸赢得消费者青睐的车型枚不胜举,最典型的就是凯美瑞,它本着中庸的设计成为中高级市场上称霸一方的霸主,以两年 30 万辆的骄人成绩向世人亮出了它中庸才是走向成功的硬道理。因此中庸成为人们最能接受的一种朴实风格。
二是崇尚名牌。一些在网上发帖子力挺自主品牌的网友,购车时第一选择依然是洋品牌;一些人只是由于购车款不够多,才不得不去购买价格便宜的多的自主品牌经济型车。中国消费者对汽车洋品牌的崇尚,使得自主品牌轿车的发展格外艰难。有人预言,如果捷达轿车能够降到 6 万元,那么目前国内 5 万左右的自主品牌轿车将全部面临灭顶之灾。
三是贪大求全。消费者挥之不去的三厢车情节,使得汽车厂家不得不被动地去迎合。汽车是大件耐用消费品,购买时自然是功能越齐全越好。车身越长越好、配置越全越好。为了满足国人的这种观念,上海大众在普桑的基础上加长约 10 厘米,推出桑塔纳 2000 ;此后引
起的上海大众帕萨特、一汽奥迪 A6 都在德国原车型的基础上加长了近 10 厘米;奥迪新款 A6 在原车已经加长的基础上继续加长;捷豹在国内车市销售加长版的豪华车;宝马新 7 系在国内销售的几乎都是加长版豪华轿车。其实加长 10 厘米,除了外观上看上去比较气派,符合一部分人的贪大心理之外,并没有多少实际的用途。
但是在研究国人传统消费观念的基础上,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消费群体逐渐年轻化,上世纪 80 年代出生的人正在成为汽车市场的消费主力,他们接受的新思想、新潮流使得传统的汽车消费观念收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以两厢车为例,在汽车进入家庭初期,人们对传统四门三厢轿车的需求空前高涨,两厢车都一度无人问津,更不用说其他类别车型的市场份额了,少得可怜。 2007 年的景象已经大不相同了,以福克斯、骐达、飞度、 POLO 等车型为代表的两厢车开始占据了车市重要的市场份额,以天语 SX4 两厢、骊威、长安奔奔、奇瑞 A1 等为代表的新车型陆续在 2007 年上市并且受到市场追捧。种种迹象表明,传统的汽车消费观念已经悄然起了变化,年轻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已经开始更多考虑车辆的功能性因素,在“面子主义”占上风的同时,“实用主义”和个性化需求必将成为未来汽车市场发展的主流,这很符合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因此,消费者对两厢车、 SUV 、 MPV 等车型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总的来说,我们从“面子主义”到“实用主义”、个性化需求看到了目前我国购车人的各种消费观念,这也为各大汽车生产企业成功定制产品和销售策略提供了更多的心理依据。
在中国最不缺的就是购买力,缺的是发现或独到的眼光和鉴赏水平。买一辆洋品牌豪车,又气派,面子上也过的去。但是我觉得那些洋品牌更吸引人的是他们的文化和历史。我以前读过一篇文章,他说
金钱是买不来属于心灵的享受,并不是有钱就能买来文化,汽车也如此。在中国,如今,什么都讲一个“快”的社会,很多人已经忽略了我们自己的文化,有多少人知道我们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叫“东风”。估计没有多少人知道。外国人好的东西我们可以借鉴,但是不能摒弃掉我们自有的东西。树立正确的汽车消费观念,有利于我们国家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更有利于我们经济水平和国人素养的提升。
首先要正确看到购车观念,车只是为我们服务的,如果工作生活必须有,那就消费,如果只是充门面,算了,比较车是消费品,少说一年保险2000,油钱1万,保养修理不算,如今的经济下行,大家挣几个钱。